0%

Wei-Gang Wan

wanweigang20180404.jpg

常识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即将迎来一个“不换思想就换人”的时代。——万维钢

笔名同人于野,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是“学而时嘻之”博主。博文介绍为“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喜欢科学和政治,作品以理性思维见长。

万万没想到

作者: 万维钢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出版年: 2014-10-1
页数: 262
定价: 39.8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21242151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精选了万维钢老师的文章和书评,以“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为导向。作者常用有趣的实验、数据来解读感性的事物,其理工科思维涉及行为经济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物理等许多学科,以前沿的科学视角解读生活,为人们提供了认知的新方法。读完本书相当于精读了十几本经过筛选 、再创作及通俗化处理的巨著,不仅有趣还十分有营养。

作者简介 · · · · · ·

万维钢,笔名同人于野,“学而时嘻之”博主,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新知客》《新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特约撰稿人,天涯名博,在知乎、果壳、观察者 、共识网等国内知名网站上设有专栏,在《麻省理工科技创业》《商界评论》等报刊和网站发表过若干文章,文章常引发大众思考,掀起诸多话题讨论。《流言时代的赛先生》及《十万个为什么》(新版)的数学分册和物理分册作者之一。

目录 · · · · · ·

Part One 反常识思维 1
“反常识”思维 2
别想说服我! 10
真理追求者 19
坏比好重要 23
最简单概率论的五个智慧 27
一颗阴谋论的心 40
桥段会毁了你的生活 50
健康的经济学 55
核电站能出什么大事 59
Part Two 成功学的解药 65
科学的励志和励志的科学 66
匹夫怎样逆袭 73
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 82
最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 128
思维密集度与牛人的反击 133
上网能避免浅薄吗? 136
高效“冲浪”的办法 141
笔记本就是力量 145
用强力研读书 151
创新是落后者的特权:三个竞争故事 165
过度自信是创业者的通行证 172
夺魁者本色 177
打游戏的三个境界 186
穷人和富人的人脉结构 190
Part Three 霍金的答案 199
亚里士多德为何不数数妻子有几颗牙 200
物理学的逻辑和霍金的答案 205
怎样用统计实验检验灵魂转世假说 210
一个关于转世的流行病学研究 214
摆脱童稚状态 224
怎样才算主流科学? 232
科研的格调 240
喝一口的心理学与喝一瓶的心理学 244
医学研究能当真吗? 248
真空农场中的球形鸡 254

科学改变自身的可能性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读书笔记兼总结

一、思维方式的改变

从文人思维向理工科思维转变。

以前社会是熟人社会,人们做事不是靠商业和法治,而是靠道德和礼治。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需要的技能不是逻辑推理数学计算能力,而是分辨是非善恶,做各种选择的首要标准是:道德。

这也许就是文人思维的起源:对事件做美学评价。即用所谓价值观判断好与坏。低端文人研究善恶,高端文人研究美感。影响到普通人,就是讨论评价事情的思维模式总是从道德层面批判、从美学标准挑剔,而这些观点多是主观判断,缺乏证据,经不起逻辑推敲。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变得更加复杂,活动范围变大,流动性变高。脱离了熟人社会,减少了道德束缚,更多的时候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娱乐社交、生活学习、工作休息、消费购物、甚至对公共(非公共)事务发表意见,每做一个决定都可能渐接的影响他人,然后再影响自己。

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文人思维已经很难给出有效指导。这时需要学习锻炼加强“理工科思维”。

作者所说的“理工科思维”的起源是一种“tradeoff”——取舍思维。取舍思维要求量化输入和预计输出,权衡利弊得失,随时根据新情况调整策略,必要时妥协退让,寻求第三条道路达到双赢的结果。不是非此即彼极端思维,不动不动不惜一切代价压上全部筹码。

我觉得理工科思维,除了取舍思维之外,更该是一种科学思维。这种思维要数据、重证据、讲逻辑、经得起实验、能指导实践。

有了这种思维方式,起码能做到不盲从,不轻浮。既不会轻受谣言蛊惑,也不会对转基因老中医这些问题未经研究调查就轻易开喷。

二、可以控制的唯有“自控”

在中国,社会关系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中国的励志书喜欢讲“人脉”,或人脉的衍生领域。而日本则强调“品格”、美国最爱谈“积极正面的思维”特别重视自尊和自信。

撇开成功学、鸡汤、名人名言、巨头八卦,真正能决定成功的品质只有一个:自控。排除智力因素,不管成功的目的是个人成就、家庭幸福还是人际关系、职场成功还是社会地位,最能决定成败的只有自控。

自控需要意志力。

意志力是一种生理机能。像肌肉一样每次使用都要消耗能量,还是一种有限资源,用在了这里就不能用在那里,用多了还会疲惫。做选择决策、冒险、集中精神都会消耗意志力。并且美女、哪怕仅是美女照片,真的可以降低男人的意志力。

好在意志力也同肌肉一样,可以通过补充能量的方法提高意志力,如补充糖分可提高意志力。还可以像锻炼肌肉一样增加意志力的容量。

怎么锻炼意志力?有效的办法是“常立志”。意志力是一种通用资源,可以通过坚持做一些日常小事来提高意志力,然后把它用在其它事情上。尽量做自己不太愿意或不习惯做的小事,如每天上班坚持爬楼梯,能坚持半年的话,增加的意志力,可能就够把烟给戒了。

三、学习压榨一本书

读书分三层次:为了娱乐消遣而读、为了信息而读、为了理解而读。

前两层随心随性,这样的书价值有限根本不值得压榨。要说的是第三层,这种对为了获得见识以及高水平的思维方式,提升人的思想内力,加深自己对某一领域的理解,能够获得智慧上升的感觉(哪怕是错觉)而阅读的非虚构类的书。

这种书一般有三个基本事实。

●大多数不看。

●大多数看不完。

●大多数人看不懂。

这种书才值得压榨,把书的价值最大化。如何压榨?强力研读,核心技术是做读书笔记。

在确定了一本书值得压榨之后,至少要读两遍。一遍通读,放松欣赏,不求快,能有点思考最好。第二遍写读书笔记,例子数据故事都可略过,专注于思想脉络,论证思路。读一章,写一章笔记。这样读完,书就可以扔了。

那么什么是好的读书笔记?最好写到可以替代原书的程度。这种笔记必须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清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带走书中所有亮点;

●有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以及灵感;

●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它书或文章的联系。

做完这些,如果还能再整理一下笔记或者写一篇书评(评价一本书是十分困难的,是阅读一本书的最高境界),这样才算把一本书的效用发挥到最大。真这么做了,会发现回报是巨大的。

四、学一门手艺

如何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高手?

《异类》一书给的答案是:练习一万小时。这个说法在某些需要天赋的领域并不适用,如艺术。一个人最后的成就不是练习加天赋,而是练习乘以天赋,一项是零结果是零。

我们既不想成为顶尖高手,也不关心天赋的发掘与训练。单说学习一项技能,掌握一门手艺,真正关键的也不是训练时间的长短,而是训练的方法。

学习作为一项总括的技能的话,有一套统一的练习方法,就是“刻意练习”,去除一些不重要的因素,可总结成以下四点:

●只在“学习区”练习;

●把练习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小块重复联系;

●在练习过程中获得即时反馈;

●练习时注意力高度集中。

学习的关键就在于“刻意”地在这个领域内,练习。

⒈只在“学习区”练习

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

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练习的精髓就是要持续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持续进步的关键就是在“学习区”做事。一旦学会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立即转入下一个困难点。

脱离舒适区,只在学习区练习,这个很难,需要强大的意志力,甚至是一种修炼。

“每天都会给自己制定一个更远的目标”——乔布斯语。

⒉掌握套路

刻意练习的关键部分是:基础训练。那么基础训练练的是什么?是套路。

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大多具有某种“结构”,这些“结构”就是套路。下棋的定式,编程的算法都是套路。

套路分两种,一种以量取胜,一种以练取胜。前者动用智力填补知识就可掌握(如驾照科目一考试),后者必须花费大量时间练习让这套路长在身上(如驾照科目二考试的项目)。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人的工作能力主要依靠两种记忆力:“短期工作记忆”和“长期工作记忆”。前者跟逻辑推理、数学计算、创造性思维有关,换句话说跟智商耦合性很高,很难通过练习提高。后者则记忆存储了我们的知识和技能,是以神经网络的形式运作,必须通过训练才能存储,具有高度的结构性。

二者的关系有点像CPU和硬盘,专家做的事情就是使用有限的短期工作记忆去调动自己几乎无限的长期工作记忆。

刻意练习就是在大脑中建立长期记忆的过程,把套路二“长”在身上,关键在于两点:

●必须进行大量重复训练;

●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

换句话说就是对技能的基本功分块,然后对每一块高针对性的重复重复练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小事不做一心想玩个大的,不是专业的训练方式。想要掌握一项技能,要像运动员一样,需要不停的练习实战动作,不停比赛,而不是不停的看录像。

⒊获得即时反馈

人在很多情况下会高估自己的知识。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其实自己不知道。学生把一本看好多遍,都能背过了,也只是熟悉而已。熟悉不是理解,想要理解,唯一的办法是考试和测验,就是反馈。没有测试检验,你的知识只是幻觉。

从刻意练习的角度,在有即时反馈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进步速度非常快,而且是实实在在的。这也是老师和教练的重要作用,一旦发现练习时的错误,即时指出纠正,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要想真正成为领域专家,该怎么干呢?

●自己调研相关知识;

●独立或跟人合作完成练习项目;

●到相关单位企业实践,检验知识的正确性;

●写论文。

这个过程中有位导师给出即时反馈是很重要的。

⒋刻意练习不好玩

学习时间长,并不等于用功。对学习效果而言决定性因素不是学习时间,而是学习环境。

找个无人打扰的环境中单独练习,不要边听音乐边练习。刻意练习不好玩,它要求练习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神资源,全力投入。如果你觉得在享受练习的过程,那就不是刻意练习。

没有“寓教于乐”这回事,教育和娱乐是互斥冲突的。获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其中必然有各种约束。学习要付出代价、耐力和汗水。

西赛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本来应该是拜托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

五、说明

这是笔记,文中观点多来自原书,我只是以便于自己理解的方式重新整理,有原文引用没有指明,如有版权相关问题,望联系,一定修改。

个人微信:daokir,欢迎添加。

怎样把你读过的书转化为价值

1,记不住,才是常态

最近做职场笔记分享时有朋友问到,怎样做笔记才能让读过的书转化为价值,而不是读过就忘了。这个问题让我回想到自己2年前的读书状态:

* 刚刚读完的书,感觉已经要忘记书里讲的什么了。
* 读过印象深刻的书,过了一周可能就想不起来了,这和没读有什么区别?
* 读了那么多书,可感觉好像从来没有派上过用场。

对比现在的读书方式,我才更加地意识到,“读书笔记”这种老土方式的巨大作用。

读过的书,要记住,真的很难啊!我们连自己3天前一天吃的食物都想不起来,又怎么能期待自己将读过的书竟然记忆深刻呢?人的记忆力那么有限,记不住才是常态啊。所以,我们才更需要掌握一个让你可以随时提取信息的核心技能:做笔记。

2,读书笔记做什么?怎么做?

每次说到记笔记,就显得十分不洋气。但事实呢,还这是如此。厉害的人不仅记好了读书笔记,还通过自己的笔记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打造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累积出属于个人的一套一套的武功秘籍。

那么,问题来了。可以把读过的书转化为价值的笔记都做什么,怎么做?

步骤其实也不复杂:书要至少读两遍。第一遍理解,划记号。第二遍做笔记。

而一份有价值的笔记应该包含以下四个部分:

* 梳理书中的逻辑脉络
* 带走书中的亮点
* 记录自己的心得
* 寻思关联

大部分人做读书笔记只做了摘要概括,或者说一些句子。但事实上,只有做到全部四点,才能将一本书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当然,如果你这么做了,尤其是持续这么做的,你会根本停不下来。因为人都是价值衡量的动物,当你能直接感受到这样做的价值时,你就会本能地这样去做。

2.1 书要至少读两遍

为什么说书要至少读两遍,这是因为当你在第一次读一本书时,你是在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一遍读一遍去理顺作者的逻辑,搞清楚作者的论点和论证过程。

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随手划出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但很难做出足够有完整价值的笔记。所以,做笔记不要着急,大可放在阅读和理解之后。当然,这也需要你不要偷懒,读书的过程中不要偷懒不去理解和梳理逻辑,读书之后也不要偷懒不做任何记录。

2.2 记录什么内容?

在我们好好地读完一本书之后,就该抽出一个完整的片段时间好好地做这几件事情:

* 梳理书中的逻辑脉络:绘制全书的思维导图
* 带走书中的亮点: 摘录书中的段落、篇章
* 记录自己的心得:有什么想法、打算做什么后续行为
* 寻思关联: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书或者文章的关联

前两个部分 – 思维导图和亮点的记录,就是将我们阅读的内容以逻辑框架和细节的方式分别呈现出来。这样当你回顾时,才能十分清楚,读过的一本书,究竟说了什么问题,怎么说的。

事实上,一次次思维导图的构建也是对一本书里逻辑框架的重建。在碎片化浅阅读的时代,一本书里包含的内容,呈现的系统是比十分钟不到轻松读完的文章要丰富得多的。而只有当我们真正去关注到了一本书的价值所在,我们才能更有意识地去捕捉它。

而书中的段落,篇章,甚至是句子,只要是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亮点,我们也都应该记录下来。因为或许正是某一句话,印嵌到生活的某个细节,就改变了你的行为,你的生活。或者让你在困境时豁然开朗。

后两个部分 – 记录自己的心得和寻思这本书与以前读过内容的关联,则是在费力将这本书的内容添加到自己的长期记忆里去。人的记忆分为两种,一种是短期记忆,一种是长期记忆。牛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牛人通过刻意训练累积的丰厚的长期记忆。然后在平时学习或者工作时,迅速地用自己的短期记忆调动长期记忆中的知识储备,快速地运作起来。

长期记忆的打造原本也需要通过不断地相互关联和反复地逻辑梳理。而这本来也就是创建个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所以,想要让读过的书创造价值,我们一定要记下书里的内容,也写下这本书对我们的影响,和我们过去知识的关联。

3 让笔记和你的人生发生关系?

笔记不是做完就结束了,而是要拿出来用的。如果你只是将做好的笔记束之高阁,不再回顾,不尝试实践,即使有了以上四点,你很有可能依旧感受不到读书或者笔记的价值。因为人的记忆是很短暂的,记不住才是常态。

不回顾,即使是精心记录的笔记,也没能真正和你的生活发生关系。 所以,每一份精心制作的读书笔记,你都该这样去做:

* 将笔记储存在固定位置(文件夹或者印象笔记 )
* 打印一份放在随处可见的范围内
* 时常翻阅,找机会实践直至内化

将笔记储存是一个仪式化的动作,也是将我们的笔记整合到一起的关键步骤。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回想起来你未必这么做了。而你感受不到记笔记的价值,也很有可能因为你的笔记总是这里几张,那里几张,一年下来你或许根本找不到一份完整的笔记。这样你又怎么能感受到笔记的价值呢?

另外,当我们将笔记储存好之后,还需要打印一份,放在我们随处可见的地方,随时翻看。当我们第一次读到一些知识或者看法时,我们只是产生了印象。还远远达不到发生改变的程度。这也是为什么无论你看了多少时间管理的书,只要你没能将书里的内容用于生活改进效率,你所读的书几乎都是无效的。

所以,要让改变发生,我们首先需要让这些有价值的笔记随时可触碰。完成笔记之后反复查看,加深印象并积极地寻找机会付诸实践。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对信息再印证再筛选再剔除的过程。无论我们笔记记录了多少,最终也只有那些被我们的实践所印证的内容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本事。

读到这里,我们是否能够理解当初读书的方式为什么总感觉不到读书的价值了呢?

附上一篇以前的文章作为参考阅读:16133 消化一本有价值的书,究竟怎么做?

对了,今天的文章依旧受启发于这本值得反复读的好书《万万没想到》。有兴趣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了。

万万没想到书单

这里说的万万没想到是一本书而不是一部剧集,这本书是2014年中国好书榜获奖图书,第十届文津奖获奖图书,去年出版到现在已经七次印刷的畅销书。作者万维钢老师,笔名同人于野,“学而时嘻之”博主,这本书是其各类文章和书评的精选集。聊人性,谈成功,讲科学,读起来很受益。引用的各类书籍很多,为了更好让大家扩展阅读,因此整理了这份书单供参考。当然最后也会有自己的一点点心得分享。

简单注释一下,每本书都包含了书名,作者及其在书中作者对其简单的引用上下文(有些句子可能比较突兀,建议阅读原书),按照书籍的章节顺序排序,重复不计。英文书籍包含英文书名和书中翻译的中文书名,如果没有中文翻译就略去。由于篇幅问题,分为两次发出,这是第一部分:

Part One
反常识思维

“反常识”思维
乡土中国(费孝通)
世代定居的传统中国社区的本质是熟人社会

Thinking, Fast and Slow(Daniel Kahneman)
思考快与慢
人脑思维系统分为系统1和系统2

别想说服我
The Grand Design(Stephen Hawking, Leonard Mlodinow)
大设计
说的是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恰好适合人类生存的宇宙

Subliminal(Leonard Mlodinow)
潜意识
该书的作者完全了解读者想看什么

The Information Diet(Clay A. Johnson)
信息食谱
福克斯新闻的成功秘密

Future Babble (Daniel Gardner)
未来乱语
关于确认偏误实验

真理追求者
The Big Questions(Robert C. Solomon,Kathleen M. Higgins)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理性人进行古龙对话就可以达成一致

坏比好重要
The Why Axis (Uri Gneezy,John List)
行为经济学家实验集

How We Decide (Jonah Lehrer)
我们如何决策
人们怕的不是损失而是负面感情

最简单概率论的五个智慧
The Bed of Procrustes(Nassim Nicholas Taleb)
黑天鹅语录
体育是商品化,甚至是卖淫化了的随机性

重来
Rework( Jason Fried,David Heinemeier Hansson)
重来
讲公司创业和管理之道

The Drunkard’s Walk(Leonard Mlodinow)
醉汉的脚步
伦敦大爆炸的小数定律

一颗阴谋论的心
The Unnatural Nature of Science(Lewis Wolpert)
反常的自然科学
想要摆脱童稚状态搞科学,就必须首先抛弃目的论

Why the West Rules(Ian Morris)
西方将主宰多久
中国之所以没有自然科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的传统认为天道是有目的的

桥段会毁了你的生活
Fearful Symmetry(徐一鸿)
可怕的对称
笑话编号的段子

健康的经济学
The Logic of Life(Tim Harford)
谁赚走了你的薪水
更高的收入意味着更大的风险,但这个风险不是无限大的

核电站能出什么大事
Physics for future Presidents(Richard A. Muller)
关于核电站后面的物理知识

Part Two
成功学的解药

科学的励志和励志的科学
低智商的社会(大前研一)
日本的励志类畅销书比较强调品格,似乎是武士道精神一脉相承

Blink(Malcolm Gladwell)
决断2秒间
曾经被视为新思想的代表,如今在科学家的著作里却经常被当作反面教材引用

Willpower(Roy F. Baumeister,John Tierney)
意志力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的励志,又是励志的科学

匹夫怎样逆袭
David and Goliath(Malcolm Gladwell)
大卫与歌利亚
如果你是一介匹夫,你打算怎么跟巨人竞争

The Tipping Point(Malcolm Gladwell)
引爆点
学术界引用最多的畅销书。 作者写的不是小说,但他借鉴了文学手法,把学术研究成果穿插在巧妙的叙事之中。

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
Outliers(Malcolm Gladwell)
异类
告诉我们天才不是天生,是练出来的,而且要练习一万小时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K. Anders Ericsson,Neil Charness)
剑桥专业知识与专家技能手册
一本九百多页的论文合集是怎样练成天才研究的一本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

Talent is Overrated
(Geoff Colvin)
哪来的天才
The Talent Code
(Daniel Coyle)
天才的密码
以上两本都是剑桥天才研究的扩展

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Norman Doidge)
人脑到底是怎样掌握一个技能的

The Invisible Gorilla(Christopher Chabris, Daniel Simons)
发现听10分钟莫扎特音乐可以让一个人的智商测验得分提高9分

Decisive(Chip Heath,Dan Heath)
决策
直觉只有在环境友好的状态下才好使

The Idea Factory(Jon Gertner)
贝尔实验室和美国的创新时代
专门介绍贝尔实验室是怎么回事的

Don’t Be Such a Scientist(Randy Olson)
不要当这样的科学家
电影这个东西根本就不是一个教育工具,哪怕是纪录片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Neil Postman)
娱乐至死
你看完任何一个纪录片后都会有一种获得知识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很有可能是错觉

Playing for Keeps(David Halberstam)
为万世英名而战
真正使得乔丹成为巨星的素质,是对失败的痛恨

最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
The Philosophical Baby(Alison Gopnik)
哲学宝宝
介绍了现代认知科学对人类想象力的研究成果

接续上一篇的书单。在这本书中引用到最多的单本书是Think Fast and slow,这本书中的很多理论也被书单中很多书所借鉴和引用。本书中引用最多作者作品的是Malcolm T.Gladwell,不仅包括了其最早的引爆点也包括了最新的大卫和格利亚(这本书在之前也有书评发过)。作者除了在书中引用了很多书籍的内容以外也参考了很多论文和文章,这里不一一列出,只是专门记录了作者推荐的“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有兴趣的可以网上搜索下该文章阅读。本书中最长的一章就是“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涉及到的书籍也很多,当然对于我这个定位于kindle阅读的账号来说,“用强力研读书”一章是更有参考意义的。
大家阅读愉快!
Part Two
成功学的解药
思维密集度与牛人的反击
The Black Swan(Nassim Nicholas Taleb)
黑天鹅
作者在书中说,他已经决心再也不看报纸和杂志,只看书了,因为新闻都是垃圾

The Age of Turbulence(Alan Greenspan)
动荡的世界
The New Asia Hemisphere(Kishore Mahbubani)
新亚洲半球
The World Is Flat(Thomas L. Friedman)
世界是平的
书中的很多细节都是秘书提供的,作者只提供思想
上网能避免浅薄吗?
The Shallows(Nicholas Carr)
浅薄
上网者才是真正的奴隶

Create Your Own Economy(Tyler Cowen)
达蜜经济学
提出廉价必然导致低俗流行
笔记本就是力量
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请百度搜索此文章
此文非常值得一读
用强力研读书
Dear Undercover Economist(Tim Harford)
亲爱的卧底经济学
读书的目的是获得见识以及学习高水平的思维方法

Undercover Economist(Tim Harford)
卧底经济学
此书反复强调的一个概念 稀缺

How to Read a Book(Mortimer J. Adler ,Charles Van Doren)
如何阅读一本书
有很多人总结过读书的技术,总结的最好的大概就是这本。此书最牛的地方并不在于任何特殊的技术,而是一种精神。
创新是落后者的特权:三个竞争的故事
The Starfish and The Spider(Ori Brafman,Rod A. Beckstrom)
日本如何把分权管理的思想创新的使用

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Peter F. Drucker)
公司的概念
GM成功的秘密

The 80/20 Principle(Richard Koch)
80/20法则
日本如何引领质量革命潮流

Quality Control Handbook(J.M. Juran ,Frank M. Gryna)
朱兰质量手册
传世经典,解决导致质量损失问题最多的20%的错误就能解决80%的质量问题

Thinking Strategically(Avinash K. Dixit ,Barry J. Nalebuff)
面对落后者创新领先者怎么办
过度自信是创业者的通行证
Adapt(Tim Harford)
适应
汽车工业刚刚兴起的时候,美国大约有两千家汽车企业,其中存活下来的只有1%
夺魁者本色
Top Dog(Po Bronson,Ashley Merryman)
夺魁者:关于输赢的科学 这本书中关于竞争的研究结果会大大出乎你的预料
穷人和富人的人脉结构
Getting a Job(Mark Granovetter)
由博士论文扩展成一本如何找到工作的书

SuperConnect(Richard Koch,Greg Lockwood)
超级人脉
大谈弱联系的用处
Part Three
霍金的答案
亚里士多德为何不数数妻子有几颗牙
Surely You’re Joking, Mr. Feynman(Richard P. Feynman, Ralph Leighton)
别闹了,费曼先生
很可能每个学物理的大学生,乃至任何一个想增长点智识的人,都看过了这本书

再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科学松鼠会和它的朋友们 )
只谈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却又往往视而不见的科学现象
一个关于转世的流行病学研究
Life Before Life(Jim B. Tucker,Ian Stevenson)
前世生活
研究儿童回忆起自己前世的案例所取得的成果

The Demon Haunted Word(Carl Sagan,Ann Druyan)
魔鬼出没的世界
这本强烈批评迷信的书中,也承认儿童转世回忆也许是个值得认真对待的问题
怎样才算主流科学
Super Freakonomics(Steven D. Levitt ,Stephen J. Dubner)
超级魔鬼经济学
洗手解决产褥热的故事

What Technology Wants(Kevin Kelly)
科技要什么
早在哥伦布去美洲之前,美洲大陆就已经有人发现了,可是为什么我们说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呢
科研的格调
Feynman’s Rainbow(Leonard Mlodinow)
费曼的彩虹

盖尔曼这种纯理论物理学家看其他学科,就如同站在曼哈顿往西看整个美国
喝一口的心理学与喝一瓶的心理学
Quirkology(Richard Wiseman)
怪诞心理学

关于积极心理暗示效应的实验

万万没想到大部分都想到了,但收获还是很大

(括弧内文字为自己的纯评论,其他大部分是摘抄或小结或叙述)

书分三个部分:反常识思维、成功学解药、霍金的答案。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感性和理性两类人的区别,理工科的优越感随处可见;第二部分是说怎样的十万小时可以走向成功,还附送了阅读的经验之谈;第三部分主题略散,偏物理没仔细看。

第一部分,作者从非理性客观的反常识思维(原始的非好即坏思维)说起,以会tradeoff定义理工科思维,但没办法,社会现在是并仍将长久的是体现出多数人采用故事思维而非tradeoff的理工科思维,讲受众爱听的故事,还是有市场的。

随后,关于确认偏误的(偏执,confirmation bias)介绍也印证了《认同感》一书的观点,大多数人接受信息都偏向接受自己相信认可的信息,但作为理性人应该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对我们现有观念的肯定类信息。修正,更能使我们成长和进步。

P22的一句话很赞同(可能也是上市确认偏误)“成年人很少承认自己的错误”,在近期的员工工作中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看到错误找理解解释搪塞甚至视而不见轻描淡写而过。(可否搞一场甚至一段时间的“我错了”活动,让大家客服心理羁绊,养成承认错误的习惯)

《好比坏重要》将的是风险偏好不同的事,对于学过投资学的应该都理解。接下俩介绍的关于概率论的几个常识:随机、误差、赌徒谬误(概率独立事件)、统计规律、小数定律(在数据足够多的情况下,人民可以找到任何自己想要的规律:即很久以前看到的:只要你严刑拷打,数据总会招的!)

关于阴谋论的解释:人们总是希望能给复杂而混乱的世界找个简单的解释。(就像股市的涨跌一样,每天股民都执着的想要个说法)

P46提到儿童思维的两个基本点:一是认为每个物体都是活的,都有自己的意愿;二是一切东西都是人出于某种目的造出来的,包括太阳,即所谓的目的论。

关于桥段,则揭示了一个通用的规律,复杂的东西都是有简单的部分组成的,各个行业都是如此,很难学的东西,拆开来一块块来,也就容易了。

第二部分名为《成功学的解药》,个人认为这是本书的核心。
从自控开始说起,以相关例子和其他书的引用资料论证真正能左右人的成绩的只有“自控”。提到自控的意志力是有限的,除了好习惯可以减少意志力消耗外,自我监视也是一个好办法;此外,还说真正有效的提高意志力的办法是“常立志”!(个人觉得“立长志”也是个办法,如柳比歇夫;也许“常立长志”才是终极解决之道吧?哈哈)

匹夫逆袭有道,要抓住空子。“维护现有的社会格局和强调遵守游戏规则,那是高富帅的事,而改变规则则是屌丝的特权”(充分利用规则,或钻其空子,或游走于无规则之地才是大概率事件;最终真正改变规则的,还是少数人掌控资源的人)。

好了,重头戏出来了,关于曾经流行的“1万小时”(出自《异类outliers》一书)。
1万小时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要天赋,要合适的训练方法。
提倡“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而非应付差事似的消磨时间,即所谓的不走心吧)
1、只在“学习区练习”(学习区处于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即有一点点难有不是太难)
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不断的切割,细化,训练),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大量练习;(掌握所谓的小桥段,套路,模式,不能手拿锤子所见都是钉;要掌握多些工具)大量重复训练,要有高度的针对性
3、练习过程中,随时要有有效的反馈(正反馈和负反馈都要有)。(要有人或标准对照,认识差距,坐井观天不与外界交流对比,无法了解自己的真是水平,甚至可能花时间重复发明轮子。或者单纯的高估自己的知识、能力。)
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还强调了,学习时,真正的理解必须要考试和测试,这也是反馈,否则,看过后以为自己都掌握了,但,都是幻觉。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同行评议、老师教练指导都是这个作用。(鉴于此,有必要提倡部门试行导师制,传帮带)

对于每一位从业者来说都有机会通过联系成为专家,但是否有良好的培训系统,分块持续重复而又反馈的训练很关键,这也是少有的,希望可以尝试建立起来这个系统。

还有一块作者着力较多,那就是关于阅读:写读书笔记是个法宝。“只有你把他们全部拆开、撕碎,再重新组成你自己的东西,他们才真正属于你”(是的,看的不算,打字打出来也不算,抄下来也不算,只有不断看,记住并化为自己的才算)

关于“强力研读”法,其实也就是精读,作者认为好书要读两遍,刚好两遍,不能多也不能少,一遍看理解,不时思考,体会书本身的好;再一遍边看边写读书笔记。专注与思想脉络,看一章记一章笔记。
“笔记最好要写到可以取代原书的程度”(即读完第二遍,书就可以丢掉了)
强力研读法笔记的四点心法:
1、清晰地表现每一张的逻辑脉络。
2、带走书中所有亮点。
3、有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4、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好吧,到这里为止,发现阅读这本书我已经满足了作者大部分要求)

“记笔记,是我听说了一个想法之后很激动,必须把这个想法记下来据为己有的行为”。

读书人的武功,读的越多,就越快,也越能抓住重点和有用 的东西。

智识分子

作者: 万维钢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做个复杂的现代人
出版年: 2016-2-1
页数: 274
定价: 49.8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21277313

内容简介 · · · · · ·

常识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即将迎来一个“不换思想就换人”的时代。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现代世界的书,作者在这本书中讲了一些现代人应该有,而且只有现代人才可能有的“智识”——智慧和见识。想要理解这个现代世界,乃至做正确的决策,就得有这种智识。它会纠正你想当然的判断,告诉你一些靠谱的社会科学的研究结果,让你理解或质疑专家的判断,也许你也能像专家一样思考。

“学而时嘻之”精粹,大量深度好文首次发布!

作者简介 · · · · · ·

万维钢,笔名同人于野,物理学家和科学作者,

著有畅销书《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并获得第十届文津图书奖和中央电视台“2014中国好书”,“学而时嘻之”博主。其文章宗旨为“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喜欢科学和政治,强调理性和现代化。

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 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Research Associate)。《东方早报•上海书评》、《南方周末》、《瞭望东方周刊》、《商界评论》等报刊特约撰稿人,在知乎、果壳、观察者、共识网等国内知名网站上设有专栏,文章常引发大众思考,掀起诸多话题讨论。

博客地址: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

目录 · · · · · ·

目录
引言:做个复杂的现代人

PART I - 世界观祛魅
别用”常识”理解复杂世界
模仿的雪崩效应
最简单经济学的五个智慧
选民的大脑想要什么
高效能任性
有一种歧视叫自利
人的正义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放诸古今皆准的权力规则

PART II - 流水线时代的英雄
高中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
能把穷人变成正常人的教学法
美国人说的圣贤之道
说英雄,谁是英雄

PART III - 智识分子的十八般武艺
为什么高考作文题目是可预测的?
大数据带来的主题军备竞赛
大尺度和硬条件:四万年来谁著史
技术左右天下大势
一点实用主义的学英语心得
信息极客的三个功夫
“舌战群儒”的技术分析
贝叶斯定理的胆识
生猛的进化心理学
哪种知识最可靠?
时间简史和时间简史刻奇
宇航时代为何还未到来
数字如潮人如水

PART IV – 未来,已经到来
把工作输给机器人
你比机器强在哪儿?
带着机器竞赛
怎样杀死海星
合弄制: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该死就死的市场经济
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

智识分子:一种新内涵,一种新主张

以我的理解本书主要是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新思维来揭示现代社会的丛林法则,阅读时我的想象回到了石器时代的某个场景,仿佛这个时代像那个时代一样有这么几种人:一种是创业者,追求所谓的企业家精神,他们狩猎,用胆识和智巧在未知的世界里捕杀;一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农人栽植、畜牧、制陶,兢兢业业,立志做个中产之士;一种如犬儒,自称屌丝,及时行乐,玩世不恭;最后一种是智识分子,他们充当祭师。与上三种人不同的是,他们虽足以谋生,但不仅于此,而对某种超越于人的存在抱有期望。

作者在字里行间透着意气,仿佛期望智识分子像英雄和圣贤那样引领时代,又仿佛想做个精明人在世间游刃有余。智识分子这个提法不是作者同人于野首创,但同人于野为它赋予了新的涵义,他/她得像极客一样追求卓越技术,像英雄一般迸发创造,圣贤一般的塑造品格,智者一般的敏锐洞见,绝不满足于其中一两种。那么无论其主观意愿如何,人类这个群体总会产生新的命题——一方面是谋生存,一方面是谋发展。我们知道历史上环境变了,人类从狩猎社会过渡到农业社会,或许很快会再一次转变:我们还知道富庶的文化未必胜于贫瘠的文化——在南方种水稻为生的九黎败于在北方种粟的炎黄部落。这里面或许有某些客观规律,但人是其中最重要的角色,智识分子的身影尤为重要。或许这个想象不恰当,或许看了这本书会想做一个智识分子,也有可能哪种人也不做,因为在心中已经有了目标和道路。不管怎么样,本书提供的理论和思维相当有趣,实用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让你在面对信息社会时不至于成为井底之蛙而受人愚弄,它来源于作者在业余时间阅读含各学科前沿思想的书籍而产生的心得,写成文章再整理成书。这些思想不是哪个人一拍脑袋就得来的,而是有实实在在的研究,所有相当靠谱,也有些作者个人见解,不见得都成熟,对于思想态度应如书中所说——不妨试一试。文章大部分在作者博客里发表过,值得再读,我为每一篇都做了笔记。

自序——做个复杂的现代人
现代社会的趋势是复杂化、人工智能化和阶级分层,面对这三种趋势有两种选择:做狐狸还是做刺猬,智识分子要掌握刺猬式思维:多长不同见识,多学不同认知方式,这样能更善于做决策,也就是对未来能更准确的预判。

  • 参考书目——《狐狸与刺猬:专家的政治判断》

    PartⅠ世界观祛魅

    别用“常识”理解复杂世界
    社会科学多数不靠谱,但它可能正处在大发展前夜,因为两个因素:1. 数理统计方法的开发。 2. 互联网让海量数据成为可能。 社会科学的预测方式不是确定式的,而是对每一种可能进行概率分布,即便模型再精妙,数据再丰富,但对于复杂系统一个偶然因素会改变事态,也就是成功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运气。

  • 参考书目——《什么都是显然的,如果你知道答案的话》

    模仿的雪崩效应
    有几个心理学概念叫维特效应——模仿者效应,如模仿犯罪、模仿自杀,这些模仿不是因为自身原因,而是受外部影响的为了模仿而模仿,这种模仿使得原本与事件无关的人加入的事态的发展。因为每个人对于事态的敏感度有不同的阈值,最初只是一个小事件时如果恰好碰上了阈值低的人,它就有可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事态发展,产生爆炸式的雪崩效应,因此有很大的偶然性。比如美国的校园枪击现象。

    最简单经济学的五个智慧
    经济学或许很复杂,但经济学思维很有用,可称为智慧,本文说的经济学五个智慧:

  1. 国家不是家庭。国家由陌生人组成,讲究公平、契约而不是家庭里的伦理感情、按需分配,用家庭的观念行社会之事容易好心办坏事,比如贸易保护。
  2. 没有免费的午餐。凡事将代价,讲边际收益,然后取舍。也就是走一步看一步,有利则取不利则舍,付出和收益不成线性关系。
  3. 人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人的很多社会行为是一种不习惯、非理性的行为,要使之理性、习惯,两种办法,一种是利诱一种是威逼,经济学用利诱,名曰:激励。
  4. 市场是一种激励信号的传递方式。通过价格信号,资源优化配置。私有化只是市场的基础条件,激励信号的有效传递才是市场厉害的地方。所以在市场经济下办事一定要让激励传递达到它应该达到之处。
  5. 结果可能出乎意料。也就是凡事有风险,世界是个复杂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微小因素产生的结果难以预料。

    选民的大脑想要什么
    民主未必有效,因为选民通常处于一种无知、不负责任的理性。这是在普通人认为自己缺乏影响力因而也不愿意深入了解政策、经济的情况下由情感直觉来投票,这种直觉更多的是以“小故事”串情结来理解政治行为,所以的政客都善于讲故事。选民对政府有期望,这种期望往往相互之间有矛盾,选民的期望与自己的实际行为也相悖。

  • 参考书目——《理性选民的神话》、《政治之脑》

    高效能任性
    没有任何一个研究证明做道德上的好人与取得世俗的成功有关,那些成功者——指富人、企业家接触起来非常有道德、有风度,善于跟人合作,但有研究表明这类人其实是非常自私、贪婪的人。也就是说成功跟自发的动力、跟欲望有关。不过做一个有道德的并非没有好处,当然所谓的道德并非文化规矩,而是自发的不受外界条件影响甚至不受自身情感影响(如同情心)的道德,它的真实含义是积极主动,用原则来思考,这样的人内心真正骄傲、自由,而且是一种不迎合他人的成功方式。

  • 参考书目——《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有一种歧视叫自利
    歧视有两种,一种是敌意性质的,一种是经济歧视,后一种越来越普遍,究其原因它是一种自利行为,它是在缺乏对个体具体了解的情况下先入为主的以群体印象代替个体印象,在经济行为中通常对自己有利,比如售车员给黑人白人介绍不同价位的车——更容易成交免得浪费口水和时间。

    人的正义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道德是一种直觉反应,人的道德差异一定程度上和基因有关,就像大纲之于文章。乔纳森·海特提出六个基本的道德模块:1. 关爱/伤害。 2. 公平/作弊。 3. 忠诚/背叛。 4.权威/服从。 5. 圣洁/堕落。 6. 自由/压迫。 有点像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每个人的这六种模块的优先级和敏感度不一样,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也与这六模块有关,也就是说政治意识形态可能一出生就注定了,如自由主义者对关爱、自由、公平模块的认同度高,其他一般;保守主义者则六模块认同度比较均衡;还有一类自由论者看上去比较极端:除了自由模块认同度极高,其他的都非常低。

  • 参考书目——《正义之心》

    放诸古今皆准的权力规则
    仅仅从其制度是否民主还是独裁来观察并不能解释很多政治现象,有一个简单的模型可以用来判断一国或一组织的政治格局:首先有领导人,以他为中心由外而内分为三围:最外围为名义选民,他们名义上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而实际上权力被代理,作为个体来说没有任何影响力;夹心层为实际选民,那些真正对谁当领导人有影响力的人,在领导期间影响力弱化;核心层中心围为胜利联盟,他们是领导者维持权力运作而必须依赖的人,是权力结构中的关键人物。
    政治格局主要看领导人和胜利联盟的关系:他们相互支持也相互对立,领导者本质上为胜利联盟服务,但他有减小联盟人数来最大化自身利益,以及强化替换联盟者能力的天然冲动,而胜利联盟也想扩大人数来巩固各自的利益和权力还有安全感。
    长期政治生态要看名义选民和实际选民与领导者及其联盟的关系。经济发展促进民主化的作用也许就是人民在市场交换的过程中磨合、演化,越来越多人想要越来越多的权力——他们想要加入联盟。

  • 参考书目——《独裁者手册》

    PartⅡ流水线时代的英雄

    高中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
    教育的一个核心功能是把人分类,而不是关心是不是自由选择、公平竞争,是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因为现代社会的运作方式就是大部分的工作是有门槛,不会放任无序竞争(谁愿意拿低工资谁干),它需要稳定性、职业技能和些许士气,因此越是高端的工作越是具有稀缺性,这个稀缺性传递到教育上变得像搞军事竞赛一样,然而职位不会因为竞争之激烈而扩招,经济也不会因为教育竞赛而发展。事实上正是因为经济发展教育才得以发展,因为经济发展产生很多新就业机会,工作(分工)进一步拉大差异,进一步导致稀缺,也就是进一步加大了竞争。
    职业的差异和不同的稀缺性是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同样一个聪明学生,如果他出身家庭条件不错,他有更多更好的机会,上不上名校其实影响不大,这样更少的被应试教育捆绑,可以培养多样化的能力。但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也许他一辈子唯一的机会就是上一所名校改变命运,那么他更多的被应试教育绑定而能力单一,如此一来家庭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下一代的收入水平。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
    看起来美国的常青藤学校相比中国的名校教育模式先进不少,无论是对职业还是人的身心发展,它们的学生及要求的入学者有丰富的兴趣活动、社会实践并获得荣誉,还有其他各种能力。但实际上中美精英教育半斤八两,因为上文所说的现代教育的核心是把人分类。精于此道者在中国被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美国被称为优秀的绵羊,各自疲于奔命,在中国刷考分值,在美国刷经验值。之所以常青藤学校是这么一种教育模式,它源于过去美国的精英在搞阶级固化,办常青藤学校是让自己的子弟培养素质、相互结交,当然逐渐的也会吸收一些别的血液,它们的原本目的是培养贵族,所有它要求的素质教育,如拉小提琴、击剑等是面向上层社会的。作为私立学校,到现在美国的名校已经找到了一种很好的商业模式,重点是:排名(如重视录取率)、科研(重视能产生直接经济利益的应用科学)、录取(重视薪水高的金融、律师等职业)和校友捐款,相比过去它反而更不重视教育本身了。

  • 参考书目——《优秀的绵羊》

    能把穷人变成正常人的教学法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摆脱贫困单靠帮助就业、经济援助、帮助其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等手段恐怕不行,得多管齐下。贫困往往是和文化是一体的,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即便一个人想出人头地,他的生活圈子也会给他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家庭方面,事实上这才是最大的问题。美国有一种教育叫KIPP,它随机的抽取一些穷人家庭的孩子入学,实行半管制半激励的教育方法,可概括为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心指的是以考上大学为目的,两个基本点一个努力学习,一个是好好做人。具体包括相比普通学校让学生更多的时间在学校、更多的课外任务、全方位的奖励制度。还包括普通学校不注重的品质教育,这些品质包括有坚毅、自控、热忱、社交、感恩、乐观、好奇。这些品质跟考大学没有直接关系,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自觉、融入社会,养成长期的良好习惯。说起来也简单,关键在于严格、细致的执行,严格到上课时一个小动作全班停下来帮助其改正,细致到在不同场合和老师、同学说话都有一套社交礼仪。这种教育其实是一种强化训练,弱化学生来自家庭、生活环境的不良文化影响以及建立良好的身心习惯。这种教育很成功,它的学生大学入学率80%,而美国穷人平均才8%。

    美国人说的圣贤之道
    中国人说圣贤之道,美国人说神圣(holiness)品格,两者异曲同工,本质上它是从漫长的人类历史中识别出的(也可以说是理想的)的精英素质。有了品格可以更好的办大事,无论是意识形态的引领,还是具体公共事务,有品格的人做到更好。圣贤不为自己谋私利,甚至放弃成就名声的机会,这些也是品格的表现。西方思想中有一种“曲木传统”教人如何培养品格,很像中国所说的“中庸”思想:首先认识到自身的缺陷,保持谦卑之心;克制冲动,然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点一点的在实践中形成;办事不是简单的一碗水端平,而是敏锐的关注各方信息,注意不同的诉求、冲突,寻找平衡点(也就是寻找最大公约数),随时根据当前局势作出临时性的安排。既然圣贤之心能让人信任,他的能力曲直灵活兼顾各方,办事自然无往而不利。
    美国现在的主流文化是:Big Me,它表示一个人遵从自己内心的兴趣、需求去做事情,实现自我,典型如乔布斯,但曲木之道不是如此,它意味着小我的牺牲,是被某种事业召唤而投身。现代社会相比过去对品格的尊崇减弱了,一个原因是物质极大丰富造成的,过去普通人也注重品格教育的原因是因为在物质稀奇的时代一个品行不端则代价高昂,现代社会对人的宽容度高得多。本文没有探究为什么要培养品格,或者做圣贤是什么样的体验,普通人学习品格如果不是为了办大事,至少也更不容易被公众人物忽悠。

  • 参考书目——《通往品格之路》

    说英雄,谁是英雄
    大数据预测就是成见预测,成见是对历史必将重演的信心。如果一个人做事处处符合大数据预测,那么他将被机器人取代,很不幸大部分人都如此,但有些人用统计模型却预测不了,这类人可称为英雄。
    现代社会的体制是工业流水线的模式,分层来看,越底层越需要规范,越顶层越强调灵活自由。还是以教育为例,分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三种阶层的家庭:贫民家庭对于于培养工具,教育以找工作为目标;中产家庭对于培养工艺品,目的为提高自身价值;上层家庭对应于培养主人翁,以选择和改变世界为目的。下层教育遵循机械式流程,不需要理解,甚至不需要做对,而是熟练掌握过程。往上层逐渐有了一些方法、技巧,接着是注重独创、灵活,最高级的教育培养决策能力,也就是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分析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演练这么做的后果。这种教育结构使大多数人难以超越其上一辈的阶层,更何况其中还有基因和环境对他的限制。
    再回到英雄,英雄就是异类,他可以不问出处,甚至他的出身比普通人还糟(调查了大量的历史名人),身心有更大的缺陷,但正是因为困难没有将其打败,他成功改变自己,变得更强大,究其原因,是这类人身上有一种高级的内在动力——使命感。为什么英雄如此耀眼?因为社会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信息,信息也就是意外,一个意外如果有了正反馈就能带动进步,进步本质上是用一种新事物使得新需求代替旧需求。但创新有风险,所有英雄需要勇气、毅力、智识和品格。
    -参考书目——《社会阶层与隐含教案》、《通往品格之路》、《知识和力量:关于资本主义的信息理论以及它怎么改变世界》

    PartⅢ智识分子的十八般武艺

    为什么高考作文题目是可预测的?
    这个社会的多数人喜欢确定性,也就是喜欢可预期的回报,政府谋求稳定,娱乐业喜欢演老故事,高考作文题年年俗套:因为这样那些努力的学生才更容易被选中。什么样的事件容易预计?是那些较少可能出现连锁反应的简单系统,但现代社会多数方面是个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强调脆弱性就容易在黑天鹅事件中受损,当然也有人利用这个脆弱性受益。

  • 参考书目——《信息与噪音》、《反脆弱》

    大数据带来的主题军备竞赛
    百度高考作文主题预测准确率非常高,它的原理是什么?是运用了一种主题模型技术,叫LDA(隐含狄利克雷分布),这种技术的思路是将文章看作是词汇的集合,主题看作是一些关联关键字的集合,主题和其关键字由人为的设定,然后用算法分析一篇文章的不同主题关键字的出现频率,计算出这篇文章是每种主题的概率,通过分析大量的文章,就知道哪些常用主题了,再结合今年的热门信息,就可以预测今年的热门主题。这种技术还可以用在图片分类、歌曲推荐、新闻、剧本、游戏分析等。
    数据分析能让好的东西更快的流行,也更快的消失,因为人在追逐潮流,也喜欢标新立异。

    大尺度和硬条件:四万年来谁著史
    从不同的时空尺度思考相同对象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从小尺度现象出发往往解释不了大尺度的问题,而当研究大尺度问题时小尺度现象一般可以简化或忽略。研究大尺度问题其中有几个关键因素——硬条件,指的是那些长期不变或变化缓慢的因素。比如中国两千年华夷斗争的硬条件是气候和雨量,百万年前原始人种之间斗争的硬条件是基因,而10万年前各大陆人类发展速度不同的硬条件是可驯化的动植物种类。人之所以为人有两个硬条件,一个是创新,一个是分工,而这两个硬条件又依赖于其他很多硬条件,如创新的关键是语言,它使得人能更清楚的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导致有意识的创新,也更容易表达,以及人的寿命比生殖年龄长很多,知识得到更好的传承。女人的生理上没有发情期,这便于合作。进化充满了偶然。

  • 参考书目——贾雷德·戴蒙德三著作:《枪炮、病菌和钢铁》、《崩溃》、《第三种猩猩》

    技术左右天下大势
    历史虽然充满偶然,但总有规律可循,可以预测大概率事件,这可以称为大势。技术就有某种大势,很大程度上技术的大势也决定了天下大势,因为技术有几个显著效应:

  1. 引发社会组织变革。 如农业技术发展导致人的平均寿命延长,知识得以传承;大型灌溉技术——农业富余的轴心时代,产生了很多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奠定了人类的思想基础;马镫技术的出现——骑士成为一种职业——欧洲中世纪封建。
  2. 技术改变人的思维方式。
  3. 技术改变人的基因,如人对牛奶的消耗能力强于古人。
    技术的发展不受任何一人或一个小群体的控制,它的发展就像生物进化。有最新研究表明生物的进化并非完全随机,而存在某种自组织的机制,使得基因变异有几种特定的方向,表现为几种特定排列组合模型,如不同物种身上的翅膀、眼睛乃至基本的DNA结构,这些特点结构在环境下有最好性能。如果模式是随机出现的,那概率会像猴子打出一部小说那么小,这种自组织可能是正反馈导致演化加速。技术也是这样,如各种文明都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先有石器后有火种,再接着出现刀。甚至某些技术出现的时间都有规律,20世纪就有很多某个技术几乎同时被不同研究者发现的例子。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技术和社会趋势,比如研究者RobertJervis发现历史上进攻性武器技术和防守性武器技术是交替出现的,进攻性武器取得诸多会让战争变得频繁,因此他判断互联网是进攻性武器,因为它让恐怖袭击比反恐成本低得多,自然的恐怖袭击会越来越频繁。
  • 参考书目——凯文·凯利:《What Technology Wants》

    一点实用主义的学英语心得
    本文根据作者自己学英语的经验总结。学英语要争取短时期内突破。先背单词,一天拿几个小时背300-600个,根据遗忘曲线一边复习一遍背新,同时找大学英语课本之类的书每天精读一篇其中的文章(上面有注释和讲解),体会语法和单词用法。以上是基本功,基本功练完找当下新出版的精品英文书籍阅读,最好要有趣点,听力部分听有声书。这么做的用处是建立隐性知识,也就是将原来片段性的、理解不深的知识织成网,并深化到真实情境中。学完一门外语再学其他外言将快速得多了。

    信息极客的三个功夫
    信息极客的基本功是会用搜索技巧。第一个功夫:阅读学术论文;第二个功夫:阅读原始数据;第三个功夫:主动采集和分析数据。
    信息极客用这些方式来长知识、当谈资、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也把它当作一种消遣娱乐。

    “舌战群儒”的技术分析
    本文分析的辩论是指气势上压倒对方、口头上让人没话讲的辩论术,而非澄清事实解决问题,也非想为了说服对方。

  • 第一个技巧是摆事实暗示对方能力不行。有两种策略,一种是进攻策略叫捧杀,也就是先赞扬他,等他接应再列举他不好的事将其贬低;一种是防守,被人揭短不正面回应,也列举事实将自己拔高,直到对方出现事实错误将其一竿子打倒。
  • 第二个技巧是比事实不过比境界。think out of the box,占据道德制高点:我的出发点是对的,我的用心很好等等,最起码我做了而不是在放嘴炮;占据战略制高点:这个事确实失败了或者有损失,但是我在下大棋,搞大战略,虽败犹荣。
  • 第三个技巧是比境界不行找台阶下。找一个牛人或名人说他类似的处境事情如何如何失败了,表明自己也没有对方贬得那么低。

    贝叶斯定理的胆识
    相信或不相信这样的信念意义在于给自己的决策提供依据,智识分子应该拥有复杂的、动态调整的信念体系。科学的判断某个信念是否可靠,可以运用贝叶斯定理,这是一个公式: P(A|B)=P(B|A)P(A)/P(B) ,其中P(B) =P(B|A)P(A)+P(B|A ̅)*P(A ̅),A ̅表示非A。

    它来自对公式P(A|B)P(B)=P(B|A)*P(A)的推导,其中A、B表示相关的事件,P表示某事件发生的概率,P(A|B)表示在B事件发生的基础上A事件发生的概率。

在贝叶斯公式中,A、B可分别看作理论的具体动作和对理论的一次实践,P(A)看作对理论A的信念程度, P(A|B)可以看作受B实践的影响对理论A调整后的信念度,即调整后的P(A),要得到P(A|B),先估算三个值P(A)、P(B|A)、P(B|A ̅)。
例子:P(A):烧香取得的高分的信念度,假设取15%;P(B|A):甲同学烧香并取得高分的概率,取80%;P(B|A ̅):甲同学未烧香并取得高分的概率,取50%。 则计算得出调整后的信念度P(A|B)=22%。 假如又有乙同学来烧香,则以原P(A|B)代入P(A),再估算P(A)和P(B|A),得到新的的P(A|B),以此类推。

生猛的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研究人身上的动物性,一般以人的本能为研究对象,和动物进行比较,寻找共性,以此来解释人的行为。进化心理学还会研究人的看起来是文化性的行为,会研究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实,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但更多的是解释不了,这是社会、环境、文化对人的影响,很多现象是反进化心理学的,因此作者认为人受教育是为了超越进化心理,用理性克服本能。

哪种知识最可靠? 

从数学到物理,再到化学、电工机械,再到生物、医学,再到经济、政治、心理学……这些领域的知识可靠性逐渐降低,因为实验的参数增多,系统复杂化。然而不靠谱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或许更有用,因为贴近生活。所有不要相信绝对真理,对所有理论都抱着可以试一试的态度。

时间简史和时间简史刻奇 

刻奇是一种心理,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含义自媚,自我讨好、自我感动。以《时间简史》为例,这本书首版于1988年,内容已经过时,仍常驻在各大网上书店的热销榜,为人津津乐道,却很难根据人们的谈话来了解书中的内容,因为大部分人没有读懂它,甚至没有读超过全书6.6%的篇幅。作者提到了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物理学家的真实状态与入行前想象的物理研究之间的落差。这不意味着内行不应该像外行普及知识,外行不应该谈论内行知识,而是用正确的态度,刻奇就是一种不好的态度,正确的态度是多思考,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收获智慧和见识。

宇航时代为何还未到来 

为什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载人航天如火如荼,五十年过去了怎么感觉不进反退了呢?原因是载人航天巨耗国帑,通过计算无论是直接经济收益还是间接经济收益都远小于投入,在载入航天上搞的科学实验绝大多数也不必在载入航天上。所以载入航天其实是个形象工程,除了提升国民幸福感,向他国炫耀一下国力没什么别的大用。载入航天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目前外太空还没有让人类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资源,但如果一旦有了,人类探索外太空的模式将由郑和下西洋转换到大航海。

数字如潮人如水 

数字时代已经来临,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用大数据技术去采集人身上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覆盖人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比如你在视频网站的个性推荐、网上书店的推荐书单,搜索页面上的个性广告。它跟踪进你家,在你找到一份工作是为你投递消费品广告,跟踪进你从未去过的餐馆直接递给你喜欢的啤酒,等等,似乎相当不错,但它也可以知道你为某个东西不在乎多花钱,比如这本《智识分子》相比它的前作《万万没想到》,同样的纸质和厚度售价贵了10块钱,它在发售前在亚马逊预定的价格比出版后直售的价格贵了5块钱,所有说大数据或许可以让人受益,也能让人当冤大头,还涉及到隐私、干扰等问题。在数字时代要不想当数字的奴隶就要学会玩数字。

PartⅣ未来,已经到来

把工作输给机器人 

技术进步通常解决了老问题,转变了行业,创造新就业,也导致了相当一部分人失业。这个趋势在IT技术的冲击下进一步极端化了,IT提高了生产效率,对人的淘汰是空前的,像FaceBook、WhatsApp这样的公司几十几百人管着几亿人的业务。IT意味着智能化,它不但淘汰低端职业,甚至也淘汰高端职业,很可能超出人的想象,如主动驾驶、智能翻译、智能律师、智能医生等等,在这种逐渐展开的与机器竞争的态势下,只有少数人才是赢家,是那些高创造高技术的人、高魅力值的超级明星、资本家,赢家通吃,财富向更少的人集中,世界上的总工资买不起世界上的总产品,这可能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矛盾。

  • 参考书目——《与机器赛跑》

    你比机器强在哪儿?
    有知识、会找知识已经不值钱了,不久会用知识恐怕也不值钱了,因为这些机器都可以取代,看看最近的新闻:腾讯出了计算机自动编写的新闻、IBM的智能系统“华生”给人问诊,这些可能是危言耸听,但不妨思考下这种趋势下人还能剩什么?或许只有创新,连这种能力机器都能部分的取代,用的是组合、进化、穷举,在工业和制药业非常常见,人都干不了。再问人还有什么?人有判断能力,人有情感能力,只要机器还是为人服务的,人就有可能比它判断更准确,人就有可能更喜欢人而不是机器。

    带着机器竞赛
    对付智能化的机器不是杜绝它,也不是尽可能的让它取代自己的工作,而是带着机器竞赛,利用机器的优势,善于弥补它的不足,发挥人的长处,用它来训练自己,也调教它看得更透更远。2005年Playchess.com网站就举办了一次自由式国际象棋比赛,两个业余选手使用三台普通电脑打败了最强的棋手和最强的计算机成为冠军。

    怎样杀死海星
    恐怖主义、P2P、维基百科等符合一种叫去中心化的组织形态,它就像海星挖个洞切个角还能复原。这种组织形态非常原始,远在国家产生之前。这样的组织很难彻底消灭,也很难用它赚大钱干大事。那么杀死“海星”有三种策略:

  1. 改变其所处环境。一个变化的系统对其影响最大的往往是变化很慢的因素。
  2. 把它变成中心化的组织“蜘蛛”再杀死它。要义是让其壮大或给其财富,内部会产生利益分配,权力集中。
  3. 自己中心化,当然不一定是也变成中心化组织,而是借鉴其分布式智能和灵活多变的特性。
  • 参考书目——《海星和蜘蛛:无领导组织不可阻挡的力量》

    合弄制: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组织的意义在于降低交易成本,但组织为了自身的稳固需要增加管理成本,组织扩大又会增加交易成本,这是一个悖论,为解决这个悖论有很多种组织形态的尝试,合弄制(Holacracy)是其中看起来很有前途的一种。它的理念来自生物学上“合弄结构”这个概念,核心以目的为向导,以事务功能为主,层层嵌套,分权与协作。具体为:先存在某个具体的目的聚起了一帮人,组成一个圈,共同办事实现这个目的。圈有链长,决定拉人踢人,有完全的人事权,其他权力和圈成员一样。圈可以子圈,子圈的功能是对圈功能的分解,由母圈的管制会议产生。管制会议由圈所有成员及子圈代表出席,讨论和决定工作事务。子圈的结构和母圈一样,子圈也可以有子子圈..层层嵌套,根据需要。一个圈的功能完成后即解散。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圈中承担不同角色。合弄制的好处是灵活、多变、分权、法治化、主动化、透明和效率,实践案例有谢天华的Zappos。holacracy.org是专门研究合弄制的网站。

    该死就死的市场经济
    什么样的才算最好的?未必是人工设计的,在一个未知的复杂系统中,存在即是最好,它是进化的产物。有科学家根据进化的原理研究出遗传算法,遗传算法可以用来设计产品,但设计的过程却不是人来控制。Mitchell有一个研究遗传算法的例子:一个只有有限视力的机器用尽可能智能的策略在规定时间内在一堆房子里找到随机散落的易拉罐并把它捡起来。主要原理是先随机生成很多策略,然后放在多种模拟环境中测试,选出适应度高的随机两两配对产生下一代(其中还随机做了点修改当作基因变异),再放入模拟环境,如此循环很多代后得到理想结果,结果就是非常智能,甚至其中的子策略(基因)还能相互配合。遗传算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很多实际领域,如工程师用它设计天线,形状奇怪,非常好使,却不能解释它为什么好使。
    市场经济可以说深谙进化之道,公司随机生成、变异、交配,不断创新,也不断淘汰。

    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
    本文提倡一种消费主义精神。投资和经济增长是非线性关系。自动化导致生产能力提高、产出增加,市场趋向饱和,劳动力减少,工资减少,投资务须加大,剩余利润无合理去处,产生泡沫和金融危机。这是一个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机器和财富赋予普通人更多的自由,生产和消费不应该为了升值,而是为了使用价值,也就是消费为了扩大消费,搞财富再分配,投资社会化(追求使用价值),它的好处什么呢?更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更多的民主和自由,促进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背后是人的进步,社会的进步。
    似乎很理想,但是如何合理的财富再分配?如何有效的社会化投资?是个大问题,消费主义也未必促进人的进步。

  • 推荐书目——《反节俭》

科学世界观改造

智商和理性是两码事,二者几乎不相关,理性能力,充分认识当前局面,做好最佳决策的能力得另外学习。

教育小孩玩手机,所有屏幕时间都是挣来的,写好作业,好好吃饭,做家务。。。

公众整体存在系统偏见:不相信市场,相信纵容私人公司的贪婪有害;反感外国货;怕裁员;低估经济的表现,高估当前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负面东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理性的无知加上公众对经济系统的系统偏见,势必造成民主失灵。

也许最好的营销方式不是拿大价钱请少数名人,而是批量雇佣有一般影响力的人。

认知学家发现,人脑认识复杂的外部世界,是通过“小故事(narrative)”去解读的。选民最喜欢的两个小故事,一个是“不怕敌人的勇敢故事”,一个是“自我救赎的奋斗故事”。

研究表明,富人和所谓上流社会的社会道德不但不比普通人高,而且比普通人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群比普通人更自私。

决定你升职的最重要因素,是你跟上级的关系,不是业绩。

道德六模块:关爱,公平,忠诚,权威/服从(仁信义礼),圣洁/堕落,自由/压迫
自由主义,追求新东西和新经验中获得快乐,非常反感现有的秩序;
保守主义,对威胁敏感,容易报团,认同传统价值,爱国
自由论者,其道德模块组合是专门强调自由,捎带重视公平,而完全不在乎其他所有道德。

政治的本质: 胜利者同盟,名义选民,实际选民
保证权力稳定的规则:

  1. 联盟越小越好,方便收买
  2. 要要名义选民越多越好,可替换联盟成员
  3. 控制收入
  4. 回报联盟
  5. 不能伤害联盟利益

自控,是一种反人类的行为。它要求我们做“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想做”的事情。坐直,倾听,提问与回答,点头,眼睛看人说话。

美国精英阶层的子女教育是追求分析问题,怎么看问题,是否同意某个说法,自主,自治。专业人士(律师医生)阶层是创造性和独立性,4,5年纪自己独立搞调研。一般中产是强调把事情做对。

语言能力大概是人类进化史上最后一次重要的硬件升级:4万年前的人类已经具备现代人的一切素质。
创新与合作,两个法宝和在一起,才是人与动物真正的区别。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和动物没什么区别,“完全”平等。
金发代表年轻。金发女人的头发是十几岁的时候最金,过了一定年龄就不是那么金了。
男人的中年危机其实是妻子到了中年。年轻妻子的中年男子就没有中年危机。
总之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不管做什么都是为了生育。

人工智能擅长模式识别这样比较重复性的工作,不擅长解决问题,灵感和创造性,所以建议学点艺术,学点创新,领导力,企业家精神。
不是机器就不能创新,可以组合,进化甚至穷举进行创造,就是暴力破解。。

市场经济符合遗传算法:随机变异,自由交配,无情淘汰。
凯恩斯说人不应该为钱工作。攒钱,而不是追求使用价值,其实是一种病态行为。

辩论: 用事实暗示别人能力不行,先褒后贬,被别人揭短,不要马上揭短别人,而是要用事实证明自己有能力;
比能力比不过,比境界,道德制高点;
别的英雄也如此不堪。

世界越来越复杂,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是一本从《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就一直精彩的书。我和大家分享其中一些精彩的观点。


(图:我的笔记😛)

一.想不到的偶然

我们总是习惯于把事情的成败归结于人的素质,归结为领袖人物,甚至归结为阴谋论,好像什么都是注定的一样,而事实却是很多事情不过是偶然而已。比如蒙娜丽莎未必会成为全世界最有名的画作。蒙娜丽莎当然是很好的一幅画,但是在一百年以前并不被人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画作。包括达芬奇本人都不认为此画特别出类拔萃,是一切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包括在博物馆被盗又被找回的经历,使得此画出名了,以至于世人煞有介事地研究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

二.选民的大脑究竟想要什么?

美国大选近来闹得风风火火,希拉里和川普到底是谁能够获得选民的支持多一些?他们要想赢得选民的选票就必须知道,选民的大脑到底想要什么?

(1)选民的偏见

在四个方面,选民与经济学家他们的意见完全相反,但不幸的是真理掌握在是只有少数选票的经济学家手中。

第一,经济学家非常相信市场相信看不见的手,一般公众很难理解纵容私人公司的贪婪怎么能给社会带来整体利益。公众只看到公司赚钱了,却看不到利润对公司提高效率和服务的激励作用。相对于经济学家,公众普遍认为公司的利润太高。比如汽油涨价,经济学家认为是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而公众则认为是因为石油公司想赚更多的钱。

第二,经济学家支持自由贸易,而公众则本能的反感外国,支持本国货。公众总是低估对外贸易的好处,总是认为外国在掠夺本国的就业机会。公众常常强烈相信商业公司把工作转移到国外去是造成本国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而经济学家则认为其连次要原因都算不上。

第三,公众过分害怕裁员。如果一项新技术可以节省人力,公众态度往往只会认为这个技术不但不是进步,而且还是个危险。而在经济学家看来,一个人的工作只有在他生产的产品才能卖出去的情况下才有意义。更何况允许公司自由裁员未必会降低社会整体就业率,因为只有当公司知道自己有权裁员,它才敢于在形势好的情况下多雇人。

第四,公众往往过高估计当前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过低估计经济的表现。不好的东西总是比好的东西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看到青少年中有吸毒的,公众就会认为社会一代不如一代了。看到华尔街金融欺诈,公众就会认为整个富裕阶层完全腐败堕落了,整个整个经济体系都没救了。公众对未来生活标准的预期总是比经济学家悲观。基于这种认识,选民往往比经济学家更希望政府干预市场。

政客们不但了解选民的这些偏见还特别善于迎合这些偏见,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在竞选活动中,动不动就要提到自己对中国的“不公平贸易”实施打击的计划。

(2)大脑喜欢小故事

小故事的重要特点是它能调动人的感情,在一个小故事里,人脑的两个感情区域(一个正面情感,一个是负面情感,在不同区域)被随时激活。我们总是会对故事中的人和事有一个好坏评价。

选民不愿意听专家瞎忽悠,他们喜欢自己做判断,他们做判断的依据就是小故事,所以懂行的政客从来不给选民上经济课,他们专门给选民讲故事。

选民最喜欢两个小故事,一个是“不怕敌人的勇敢故事”,另一个是“自我救赎的奋斗故事”。哪个候选人会讲这两个故事,哪个候选人就当选。小布什特别喜欢谈论自己年轻时代的酗酒的荒唐行为,就是为了衬托第二个故事,事实证明英雄何止不怕出身太单薄,简直是早年越差越好,奥巴马当奥巴马能当选也和这个故事有关,更何况这还是一个黑人的奋斗。当然奥巴马演讲的第一个故事,这就是华盛顿政客一片黑暗,一个年轻人敢想敢干来“change”,选民对这两个故事都买账了。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表面上民主权利掌握在人民的手中,但是依然会出现民主失灵的情况,我们的选民并不是理智的。民主失灵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呢?有一个最不是办法的办法就是—-加强教育,希望能给公众提高一点经济学常识。

三.高中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

一百年以前美国福特公司面临着员工素质太差的问题。福特的烦恼在于勾人的世界太差,活太累,工作时间太长,工资也不高,工人们常常干不了几个月,甚至干不了几天就不来了,实在等没有钱了再回来,流动性往往非常大,而且来了也不好好干。

于是,在1914年福特推出了一个新政策,他把福特公司的工人,最低工资提高到每天5美元,这相当于市场平均工资。这相当于市场平均工资的两倍多,而且把工作时间从九小时减到八小时,这份工资足够工人稳定的养家糊口了。工人们不但第一次对工厂有了一份感激之情,而且开始珍视自己的工作,他们主动努力工作,生怕被解雇,队伍实现了空前稳定。关键在于,这份远高于市场供求水平的工资使得人们挤破头的想要成为福特的工人,甚至为此引发了一场骚乱,这可能是史上第一次有人想干个体力活都干不成!

福特公司制定了一系列标准来选拔工人,比如要求你家里必须干净体面。这些标准跟工人能不能干好活,关系并不大,他们的作用在于淘汰人,一个有幸进入福特公司的人和一个没被选中的人之间很可能根本没区别,唯一的问题仅仅在于名额有限。福特公司这一招,在现代社会具有普遍意义。哪怕是谁来了都能干的工作,企业也不希望让谁都来干,期望员工都有一定的忠诚度和凝聚里并愿意为此支付一个更高的工资,至于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就更是如此。中国过去曾经允许任何略懂医术的人作为“赤脚医生”行医,而现在没有正规医学院学位根本不允许你给人看病。用一个高选入标准和高工资来保证医生工作的稳定性和士气,才是正确做法。

这就需要用一些门槛把一部分人挡在外面这些门槛应该给人公正的感觉,好像得到位置的人真的是靠能力得到的一样,其实往往有能力做这个工作的人很多,门槛的作用就是明明他有能力,我们还是因为名额有限,而找个借口淘汰的,这就是为什么据说有的作家评个职称也要考英语。

学历就是最好的门槛。

富人和穷人谁更应该上名校?

对于聪明学生来说,上不上名校并不重要,你能走这条路成功,走别的路也能成功。这可能是因为社会足够复杂而市场足够有效,以至于一次没被选中也无所谓,所以如果你足够有能力,没有去成复旦大学去了中南大学,并不影响你将来的收入。

但我们有理由怀疑学生的家庭因素在这里起到了很大作用,因为这有点出乎意料的结论对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不好使,研究发现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上不上名校,对他影响巨大,可以说第一步走错,以后想出头就很难了,所以如果你来自低收入家庭,不管中南大学的校长多会吹牛,能去复旦大学就千万别去中南大学。

那么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到底差在了哪里呢,可能是社交能力,可能是找工作时来自家庭的直接帮助,也可能是综合素质,比如说想象力。有条件的家庭,根本不会让孩子一直们心思考试,他们会想办法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这样的孩子将来显然会有更多机会。

来个小结:

  1. 很多事情发生了不过是偶然而已,因果论不是万能的。
  2. 选民想要听到的是:符合他们不理智偏见的政治理论和那些“动人”的小故事(不怕敌人的勇敢故事和自我救赎的奋斗故事)。谁会讲我就选谁。
  3. 学历是最好的门槛。穷人为了更好的未来必须选择最好的大学,而富人却不必被此局囿,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资源可以试错,而不担心错失发展机会,也就是说穷人更应该上名校。

继续分享:
四.穷人是否有出路?

穷人的贫穷是否是必然的?像是托尔斯泰说的“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致穷也是各有各的原因,但必定不止一个原因。但是为什么穷似乎有遗传效果?其中一个原因是穷人的目光短浅,他们往往会倾向于当下的享受。曾有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给贫民窟的穷人发了1000美元的救济金,然后观察他们的消费方式。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穷人用来购买电视机等可以提供消遣的东西,而不是投资自我或用在可以长期改善家庭境况的消费上。

还有一个原因是穷人不仅穷,他们还存在自控力的严重缺失。这和他们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潜移默化的植入了他们的价值观。

话说到这里,那么穷人还有出路吗?

我要说有,当然有。靠教育可以。没有依据的话不值得说,没有研究的东西也不值得信。1993年青年教师Mike Feinberg和Dave Levin因不满公立学校教育,他们创立了一套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办了一所宪章学校,成就显著,后来开办了多所分校。美国贫困家庭孩子能考得上大学的只有8%,而KIPP的毕业生,则有80%的人上了大学。

他们的教育方法是什么? 他们的第一个办法是:不是家庭和环境的问题不好解决吗?他们就让学生多在学校里待着。早点上课,晚点下课,周六也要上半天课。他们的暑假也比别人短。
但最重要的是他们所教授的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

明确的目标:一定要考上大学。简单的信念:努力学习,好好做人。为培养信念,他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奖励机制。比如:学生入学第一天是没有桌椅的,只能坐在地上,因为在KIPP一切都是靠“努力”挣来的。谁表现好,谁就有桌椅。

但这依然不足以使学生能从学校毕业之后依旧可以成为优秀的社会人。他们就设计了七个人生必备的品质(坚毅、自控、热忱、社交、感恩、乐观和好奇)通过日常事件教授学生。

实验充分说明:通过教育的确可以科学的改善穷人的境遇。而一个孩子的脱贫往往可以带动一个家庭的发展,从而实现家庭的脱贫。

五.谁是英雄

大数据如今发展的很迅猛,几乎把人了解的差不多了。大数据可以从你的收入教育水平判断你喜欢什么,也可以从你喜欢什么判断你的收入和教育水平;大数据知道你对航班误点的容忍度有多高,也知道你赌钱输多少还能不心疼;大数据能预测你大学毕业之后的收入,能预测你能活多久,也能预测你是不是快结婚了。

大数据预测你会这样,结果你就是这样,那么你是什么人呢?
普通人、俗人、分母
如果你处处符合大数据,你应该被机器人取代。

但总有少数人的数据因为偏离大多数人的主流数据太远,而被模型视为误差忽略。这些少数人不能被模型预测,他们就极有可能成为英雄。

问谁是英雄之前,英雄是什么?所谓英雄,就是超越了阶级出身、超越了周围环境、超越了性格局限,拒绝按照任何设定好的程序行事,不能被大数据预测,能给世界带来惊喜,最不像机器的人。

这些人不会是体制的产物,他们主动对抗体制。英雄与俗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俗人想要适应世界,英雄想要改变世界。英雄人物一开始也是浑浑噩噩的混着,并没有什么特别想要做的事,直到有一天,突然遇到某些事情,他们受到使命的召唤。他们只对自己的使命负责,不受任何外力的限制。他们敢问不该问的问题,敢挑战周围人的共识,不屑于取悦任何人。

就像电影《熔炉》里的主角挑战邪恶的地方权威一样,他们就是英雄。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会在第一次或者第二次失败的时候放弃、认命,然后跟周围其他人一样过着大数据预测好的生活。

想要成为英雄人物,失败的风险极大,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经过仔细权衡计算后是不会选择走这条路的。但英雄的选择其实是康德式的:我这么做不是为了什么好处,而仅仅是因为我认为应该这么做。

也许我们未必要做了不起的大英雄,但在即将来临的机器人时代,有智识、有勇气、追求自由,这才是真正的人。这才是人战胜机器的根本。

浅谈:面对时代的趋势,我们应该多学习理智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鸡汤可以慰问心灵,但却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良方。

《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

《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

“幽默是智力过剩的一种表现”。所谓“幽默”,是面对不同的突发情况,能克制针锋相对的本能反击情绪并巧妙地“打太极”的能力;是能把抽象复杂的理论,通过具体生动形象化的故事清晰明了地阐释的能力。身边成功的中层不乏高情商高智力的幽默人士。在读万维刚老师的文章时,开宗明义处说:这不是本学术著作,不算是一本完备的行动指南,而是“有趣”的传递现代世界的新思想。由此,推测万维刚老师的智力过人,生活在美国的精英群体,必定能带给我不一样世界观,使我“心目中关于世界的假设稍微移动一下”。

其中,两处对我的世界观的修正尤为深刻。

第一个撼动,来自于《高效能任性》。作者从普通人的困惑入手分析:如果成功者都是坏人,我们为什么还要做好人?我们经常会遇到两难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和对得起自己良心的方向。如果你是一个理性的人,你应该怎么选择呢?

作者继续用案例分析:假如你发现自己的上司贪污腐败你应该怎么做?

第一种,检举离职;第二种,劝告无效后离职;而现实中身居高位的人用现实的成功告诉你“水至清则无鱼”,更多得选择隐瞒事实并附庸权力。同流合污当然有风险,但这个社会就是如此,有风险才有机会,有挑战才有收获。想起恒主任的名言“什么事儿都不做就什么错也不会犯,凡是要做事儿难免会出错”。这正是现实理工科思维的“取舍”思维。

借此,作者批评成功学书中的心灵鸡汤“坚持原则做事儿”,“诉诸于内心的良知”等说辞是缺乏学术统计支持的。在现代社会做一个复杂的现代人,不能仅凭情感化的感悟生存,更应该重视用科学发放发现大数据背后的规则。因此,作者介绍了两个科学研究成果:富人和穷人的捐款意愿、富人和穷人的交通意识。结果发现:富人和上层人士比普通人更自私自利,更不讲道德,而是讲求利益和理性计算利弊。

为了解释“富人更不讲道德情感”的事实,作者解读了两种可能:一是,富人之所以不讲道德,是因为富人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也无需依赖别人的帮助;而穷人讲道德形象,因穷人依赖别人生存害怕被边缘化,丧失生存资源。二是,因为富人不讲道德,只讲利益计算,所以才成为了富人。总之,共同的结果是:富人比普通人更自私,却挣得更多的财富,而真是道德良知的人只能徒守清贫。那么我有个疑惑:清贫的人是因为没有挣钱的能力,所以清贫,貌似道德高尚?还是厌恶财富,主动放弃获取功名利禄的机会,任性地守住内心的道德良知而生活?我想,没有经历过财富而生活清贫,没有在滚滚红尘中走一遭的人,都不是真正的道德高尚。

富人和穷人在道德和名利上的不对应恰恰推翻了普通人心中的常识“公平世界假设”,即我们认为世界是公平的,做了好事很大可能性会得到回报,别人做了坏事也有很大可能会受到惩罚,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现实却让相信“公平世界假设”的人,狠狠地失望了。并且外国学者研究发现,相信“公平世界假设”的人更容易犯以下错误:①情感左右理智,不能向自私的人学习其身上的长处;②低估世界的坏事,以为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以为我不犯你你不犯我;③单纯的以为世界是公平的,成功者一定有长处所以成功,失败者必有可恨之处所以失败,却忽略了成功背后的非能力因素。研究者直言不讳地说:成功的影响因素中,工作业绩并非是最重要的因素,决定升值与否的重要因素,是与上级的关系。如果搞好与上级的关系,一般通过在上级面前吹嘘自己,及时准确地领会领导的意图,并适当地对领导阿谀奉承。旁观我身边的成功人士,莫不是对领导阿谀奉承,这也是有道理的。每当此时,我都在内心不屑一顾,殊不知我获得了精神上的高尚感就失去了现实中的利益。这就是现代社会真实的游戏规则:想要得到这样的东西,你必须付出代价。作者把我这一类重视内心骄傲感的人归为“康德式任性”的人。

高手

作者: 万维钢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
出版年: 2017-9
定价: 78.00
装帧: 精装
丛书: 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
ISBN: 9787121323324

内容简介 · · · · · ·

这本书是得到APP万维钢订阅专栏《万维钢·精英日课》的精选,主要取材于全球经济、社会、科技、哲学界的最新思想突破,而且用中国人习惯的表达方式分享给你。现代化的见识不是常识,就算生活在发达国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现代化思维。万维钢为之努力的,是第一时间用全球主流精英思想武装你。

作者简介 · · · · · ·

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新知客》、《新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特约撰稿人,天涯名博,在知乎、果壳、观察者、共识网、得到等国内知名网站上设有专栏,在《麻省理工科技创业》、《商界评论》等报刊和网站发表过若干文章,文章常引发大众思考,掀起诸多话题讨论。《流言时代的赛先生》及《十万个为什么》(新版)的数学分册和物理分册作者之一。

目录 · · · · · ·

PART 1  精英社会的神话
成功与运气 / 2
运气动力学 / 2
胜者通吃 / 7
信命不认命 / 12
攀比动力学 / 16
富而好礼 / 20
竞争不充分的领域里才有英雄 / 26
有一种声望很值钱 / 31
精英水平的道歉 / 35
国学的三个问题 / 39
说精英,谁是精英 / 42

PART 2  天才和疯子的一线之隔
俭省 / 50
追逐者的绝境 / 50
有差别的人类劳动 / 55
从刻意练习到功夫在诗外 / 60
窈窕淑女效应 / 65
天才和疯子的一线之隔 / 71
用进化论修心养性 / 75

PART 3  巨人的工具
巨人的战术、习惯和日常 / 82
呆伯特作者的经验之谈 / 82
指挥官的派头 / 88
给前辈铺路的人 / 92
风险投资人的养成 / 97
我怎样管理信息 / 103
三种浪漫体制 / 109

PART 4  决策的艺术
决断力 / 114
到底什么是厉害的决策法 / 114
选项的价值 / 120
成大事者怎么才能不纠结 / 125
用别人预测自己 / 130
实干家无须精确调研 / 135
宠物的超生问题——伪善还是妥协 / 140
二十层床垫级别的敏感度 / 145
斯多葛派哲学的安心之法 / 149
一段名言 / 150
一个心法 / 151
两种目标 / 152
到底什么叫“智慧” / 154

PART 5  数据统治世界
指导生活的算法 / 160
数学家告诉你什么时候结束单身 / 160
数学家告诉你怎样慢慢变老 / 164
数学家告诉你为什么难得糊涂 / 170
数学家告诉你最好的时间管理 / 176
经济学是“老司机”的游戏 / 182
怎样识别“hype” / 186
喜欢=熟悉+意外 / 191
行为设计学 / 195
两种技能增长曲线 / 200

PART 6  智识的尺度
破除成功学的迷信 / 206
为什么优等生不能改变世界 / 206
坚持,坚持,再坚持 / 213
企业家精神和包办婚姻 / 218
外向好,还是内向好 / 223
从“迷之自信”到“自我关怀” / 228
谁愿意嫁给爱因斯坦 / 234
蜘蛛侠套装 / 239
一个大尺度的话题 / 245
那时候和这时候的亚当·斯密 / 249
老王的体能和老张的灵感 / 259

PART 7  洞见未来
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 / 264
幸运是这个宇宙的通行证 / 264
暗物质的陪伴 / 272
暗能量的惆怅 / 279
宇宙的视角 / 286
成熟度=对小概率事件的接受程度 / 294
科学家对诗人有失恭敬 / 296
平庸公司的厚黑学 / 300
跟《冰雪奇缘》学创造力魔法 / 306
一个神人的世界观 / 312

《高手: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万维钢专栏珍藏版

我是万维钢。我本来是个搞科研的物理学家,写文章是业余爱好,但是很幸运地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2016年,我索性从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辞职,全职写作。我在得到App开了一个以传播现代世界最新思想为宗旨的专栏,叫《万维钢·精英日课》。

这本《高手——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

精装版图书《高手: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
普通人跟精英的区别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和人是有差异的。

美国社会学家Herbert Gans曾经有个研究,比较了波士顿工薪阶层和精英阶层的文化差异。

他发现工薪阶层的一个特点是只相信自己的亲友,而非常不信任外部世界,甚至可能对陌生人有一种自发的敌意。

对比之下,中产和精英阶层的人没有那么强烈的亲缘意识,他们很容易跟陌生人合作,而且非常信任办事规则。

这样的差异还可以列举很多, 请允许我用“精英”和“普通人”来标记这两种思维——

精英理解复杂的抽象概念,普通人处处使用简单形象思维
精英探索未知,普通人恐惧未知
精英从长远打算,普通人缺乏自控
精英注重个人选择和自由,普通人认为别人应该跟自己一样
精英拥抱改变,普通人拒绝改变
精英跟各个阶层的人都有交往,普通人只跟本阶层的人交往
精英爱谈论想法,普通人爱谈论人和东西
精英把自由时间花在学习上,普通人花在娱乐上
精英注重效率,普通人注重公平。

你自己在左右哪一边?

对比今日的中国,不也一样吗?

小城镇里人们特别讲亲属和熟人关系,没有关系寸步难行,这也是为什么有理想的年轻人非得去大城市。

什么叫发达?什么叫精英?真正的差异是思维模式。

如何才能成为精英
我们也想成为精英。

在美国中产阶级日渐萎缩的时代,中国中产阶级正在高速崛起。有人说非得有房有车或者年薪百万才叫中产,在我看来纯属夸张——只要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就是中产。

既然现代世界跟我们的直觉,跟心灵鸡汤、寓言故事、成语典故都非常不同,我们就想用精英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理解、玩转和改变这个世界。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亲身参与,而最快的办法则是读书。

读什么呢?

经典的东西都经过了时间考验,当然好,但是我更偏爱传递新思想。这可能是以前搞科研的职业病,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

所谓“新思想”,并不一定是距离我们生活很远的“前沿”思想,其实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观念都在不断地被刷新,也有一些老问题因为新思想而获得了新解释、新办法——

人怎么能取得出类拔萃的成就?
房价为什么越来越高?
为什么当代的物理学家没有爱因斯坦名气大?
不换人,怎么能让女朋友变得更好?
人应该什么时候停止尝试新事物?
成功是因为能力,还是因为运气?
引爆市场的歌曲和电影到底为什么能流行?
互联网公司有什么办法能让用户对产品上瘾?
这些问题的前沿科学研究成果,你想知道吗?

我的三个硬标准

互联网上知识丰富,其实免费的信息价值有限。

我们每天在新闻、论坛、微博和朋友圈看到的东西,大约相当于海滩上几个漂亮的贝壳。

最有用的东西在哪里?最深刻的东西在哪里?最高妙的东西在哪里?它们和最新奇,最刺激,最野性的东西一起,在书里,在小众刊物里,在论文里。

我的任务是通过广泛阅读,追踪英文世界里的最新思想,然后就好像一个厨师一样,把这些好东西做成适合中国人的口味,交付给读者。

我选题的标准有三个。

第一,要新;

第二,要过硬;

第三,要让读者能“得到”。

新到什么程度呢?最好是英文世界刚刚出版的书、刚刚发表的文章和论文,第一时间解读。图书方面最快的纪录是美国出版刚刚一周,我就开始连载解读。

事实上这个专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文世界里的新思想在国内的传播。像《未来简史》、《注意力商人》、《平均的终结》、《出奇制胜》、《成功与运气》等书,都是我的专栏连载解读之后,国内出版社迅速引进的,其中有几本还请我写了中文版序言。

所谓过硬,就是新思想背后最好要有学术研究支持,作者不能信口开河,就算本身是面向普通读者的通俗作品,也要引用学术研究。

这也意味着在“名人”和“学者”之间,我们更倾向于选择学者写的东西。中国的创业者经常发表各种看法,他们说的都很有价值,但是学者可以把很多很多创业者放在一起研究比较,给我们一个更科学的说法。

要让读者“得到”,就得做到让读者看了以后能有用,或者“三观”能发生一点改变。

找到这些思想,再用读者喜欢的方式解读,这个工作的难度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一篇文章从选题、研发到写作,我自己就要花大概七八个小时。

《精英日课》这个专栏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不到一年时间我们就已经有了超过11万付费读者。

读者之中藏龙卧虎。有人能从专业角度提供见解,有人分享自己在某个问题上的亲身经历,有的精彩评论就像禅宗的机锋。

《高手》这本书,就是专栏一年以来的文章精选集。书里选的文章,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那种作者凭着自己感觉的个人精选,而是“算法”的胜利。

这些文章,根据用户阅读数量和点赞排序选出最受认可的,然后和编辑评判相结合,“人工”+“智能”,为你精心打磨出了这本书。

现在,我迫不及待,想把它交付给你。

学习就像投资,利滚利

作者这本书基本是欧美一些学术论文,高端杂志文章的再加工,也就是二道贩子,再结合自己科学家的严谨,归纳总结出来的。

有可取之处,毕竟作者自己也算是个牛人,不像一些鸡汤书,作者没什么料,剪刀浆糊地“编辑”成书的。

每个章节都可以单独去读,只挑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去看就行。

书摘:

1.普遍认为这种情况是最高级的幸福,be part of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如果你认为这件事特别值得做,那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可以的。

有时候你能感到一个使命在召唤,认为自己就应该干这件事才幸福。“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谁都不可能对这样的事儿不动心。

那如此说来,最有意思的人生就是找到机会去做些大事,你既能感到幸福,又能顺便提升食物链排名。

2.最有价值的人类劳动是有差别的劳动,是你能不能给手里的资源增加一个创造性的附加值。

获得创造性的一个好办法,是认为设定一个限制,逼着自己在一个框架之内寻找发挥。

3.给自己讲个好故事,找到工作和生活的意义,保持乐观的精神。这是能坚持下来的前提条件。然后,你再把大目标分解城各种小人物,把每个人物都游戏化,随时奖励自己,获得掌控感,用一个个小胜利慢慢积累进步,这就是通往成功之路。

4.真正让人成功的往往不是机械化的理性和算法,而是某些情绪化,非理性的东西。大的成功往往不是理性计算的结果,而是这样或钠盐分无知无畏地拼命硬干出来的。

这种做法非常有可能遭受失败,谁要是问我要不要走这条路,我大概劝他别走,还是那句话,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平庸。失败,是成功的近义词。

面对各种挫折和困难永不放弃,能长期坚持下来,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长期的坚持不是来自体能和意志力,而是来自乐观的精神,来自我们给自己讲的故事。故事都虚构的,但是它提供了工作和人生的意义。

5.成功有很大的运气因素。区别运气好与不好的关键,是你是否经常尝试新东西。你尝试的东西越多,你遇到好东西的可能性就越大,你当然就会有好运气。当然从另一方面说,你尝试的东西多,遇到的不好的东西也会更多,但只要你遵循“可控”和“低成本”的原则,你就不怕那些小失败了。

6.大部分时间集中力量干大事,同时确保小部分时间尝试新事物,可能是个好办法。

7.虽然我们知道了很多道理和规律,读了很多书,但是人生还是矛盾的。尝试和坚持是一种矛盾。故事和事实是一种矛盾。风险和稳定是一种矛盾。但是你不能说读这些书没用,你现在至少知道有这样的规律。关键在于战略性地思考

8.再可行的情况下,有时候坚持比选对还重要。

再坚持的过程中,你需要给自己讲个好故事,要保持乐观的精神。

你要排除干扰,专心做好这件事。

你可以使用游戏化,小目标的办法慢慢进步。

但是一方面坚持,一方面也要继续尝试新的可能性。

8.虽然我们知道了很多道理和规律,读了很多书,但是人生还是矛盾的。尝试和坚持是一种矛盾。故事和事实是一种矛盾。风险和稳定是一种矛盾。但是你不能说读这些书没用,你现在至少知道有这样的规律和选项。所以这书没白读。

9.如果你干一般的活,你每天比别人多搬10%的砖,一年下来你还是比别人多搬10%的砖,但是钻研知识可不是这样。

你知道得越多,学得就越多,能做的事就越多。做得越多,知得越多。这是一个正反馈过程,就像投资一样,利滚利。

书评总结 + 笔记

书籍:《未来简史》《注意力商人》《平均的终结》《出奇制胜》《成功与运气》《牛奶可乐经济学》《胜者通吃的社会》《族群心智》《俭省:释放少的潜能,取得多的成就》《稀缺》《思考快与慢》《异类》《理性乐观派》《自下而上》《科技想要什么》《巨人的工具》《极端所有权》《社群动物》《品格之路》《决断力》《解构生涯》《适应性创新》《自满阶级》《指导生活的算法》《搞定》《反脆弱》《助推》《破除成功学的迷信》《恒毅力》《权利为什么有的人有–而别人没有》《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怪诞行为学》《道德情操论》《国富论》《数盲》《链接》《爆发》《计算与人类状况的未来》

关键词:正反馈、可得性启发、同行评议、联合想象、群体性思维、行为设计学、心理算法、无差别有差别、俭省思维、人心叠加态、自证预言、人性可塑性、认知抑制解除、演化论、复杂、涌现、选择悖论、决策疲劳、画布策略、外部信息存储系统、契约体制、道德算数、主动被动决策法、并列选择、10.10.10法则、基础比率、人性敏感度、精神疼痛、斯多葛控制二分法、高德纳HYPE曲线、多看效应、交换奖励原则、去极端化、WOOP方法、社交属性、社会关系生产力、精力管理、共生体套装、组织愚蠢化、绝望创造、计算不可约性。

开篇说明所谓的精英或高手,本质区别:人生效率。具体体现:思维模式或认知差距。

第一章精英社会的神话:探讨的核心内容,是人的认知是有福利效应,认知的累积导致认知差距产生,从而可以放大运气的成分,运气的累加又使差距加大。总归这是一个正反馈的效果。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其实就是机遇偏向有准备的人,而人认知能力的提高就能更好的识别出机会。外部环境的事物发展可以称之为趋势,就看你能不能更快的发现趋势从而顺应趋势,人只能顺势而很难造势。

第二章天才和疯子:简单说,有上进心和野心是好事,能让你比同类人群过得更好,但如没成功,痛苦也多。俭省思维:关注长远目标、不攀比、最大利用现有资源。关于练习是有差别的,有严格固定规则的领域,练习作用最大,没有严格规则的领域,练习作用非常有限。21世纪人才特征,多面手通才。

第三章巨人的工具:亚当斯3条经验,发展一个系统、跟感觉走、让技能优秀。指挥官的派头说:自律才能自由,别抱怨认真把工作干完,旁观自己修正自我才能具有开放的头脑不会故步自封。画布策略简单说就是没出名之前没有影响力之前多干活少发话。信息管理方法:利用网络存储系统把个人信息存储管理,这根李笑来的,外部脑一个逻辑,人主要干的工作是学会使用搜集、分类和调取组织的技能。

第四章决断力:主要分为主动和被动区别。但由于一般人做决策的机会少所以大多人不具备这个技能。科学决策四个步骤:1、扩充选择 2、现实检验 3、长远考虑 4、做最坏的打算。有一句话们精辟:如果你没有多种选项,那不叫决策,只能叫决心。个人决策希思兄弟方法:1、设立反对派 2 从远处旁观10/10/10法则 3、根据价值观设定优先级。保利斯基试水创新法:1、尽可能多的尝试 2、尝试要可控不会带来灾难 3、必须获得反馈,可以调整。这一章后面写的很杂乱,不成系统,无论是宠物超生的妥协,还是二十层床垫的敏感度或者说是斯多葛安心法,其实这都是说的最后结果,都是没有具体指导的大白话,顶多算是故事。而智慧解释成为明智的推理其实跟没说差不多苍白无力。在往后实质性的好东西就不太多了。

《高手》提到的书目和文章

《指导生活的算法》
《国富论》 《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如何改变你的人生》
《人类简史》
《未来简史》
《注意力商人》
《平均的终结》
《出奇制胜》
《成功与运气:好运和精英社会的神话》 - 2016年4月出版
《牛奶可乐经济学》
《胜者通吃的社会》
《族群心智》-P44
《俭省:释放“少”的潜能,取得”多”的成就》-P50
《稀缺》-P58
《异类》-P62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P71
《理性乐观派》-P75
《自下而上/The Evolution of everything》-P75
《科技想要什么》-P78
《泰坦巨人们的工具:亿万富翁、偶像和世界级表演者的战术、习惯和日常》-P82
《每周工作4小时》-P82
《每周健身4小时》-P82 《4小时大厨》-P82
《极端所有权:海豹突击队的领导方法与致胜策略》-P88
《自负是你的敌人》-P93
《反同情》-P102
《社群动物》-P109
《品格之路》-P109
《决断力:如何在生活与工作中做出更好的选择》-P114
《思考,快与慢》-P114
《解构生涯:改变我们大脑的一段友谊》-P115
《适应性创新:伟大企业持续创新的竞争法则》-P123
《成大事者不纠结》-P125
《独裁者手册》-P126
《平均的终结》-P132
《自满阶级:弄巧成拙的美国梦》-P143
《百万富翁和中产阶级的十大区别》-P148
《沉思录》-P149
《怎样成为一名斯多葛者:古老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P150
《指导生活的算法:人类决策中的计算机科学》-P160
《搞定:无压工作的艺术》-P176
《助推》-P195
《如何高效学习:1年完成MIT 4年33门课程的整体学习方法》-P200

-P206
《恒毅力》-P213
《权力:为什么有的人有——而别人没有》-P224
《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P226
《破除成功学的迷信》-P228
《怪诞行为学》-P231
《数盲》-P248
《链接》-p260
《爆发》-p260
《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P264
《给世界答案:发现现代科学》-P296
《一种新科学》-P313

纪录片:
《宇宙》-P264

文章:
今朝有酒今朝醉,也是一种理性
真正的道歉需要什么-约瑟夫·格雷尼
如果你认为你是天才,那么你就是疯子-P71
一个让人寝食难安的世界观-P77
有一种情怀叫“有限”-P92
超强记忆是一个邪道功夫P103
你会跟谁结婚(万维钢)-P109
你属于哪个浪漫体制-P109
好男人都结婚了吗?我国男性工资婚姻溢价形成机制 -P112
数学家告诉你为什么难得糊涂(万维钢)-P116
道德和道德(万维钢)-P129
为什么大牌时装在春晚就失去了高级感-P147
想要更幸福,就关注你能控制的东西-P150
面对日常挑战的明治推理-P155
让APP使人上瘾的科学-P196
反脆弱式学习养生法-P198
增长的结构:学习可不是简单任务-P200
两种增长类型-P200
你和你的研究(查理·汉明)-P243
不要放弃:老人也能取得创造性突破-P260
伽利略的反应速度-P272
愚蠢化:为什么组织会供奉愚蠢和奖励雇员不带脑子-P300

《高手》的书摘

作为得到“得到”专栏内容的纸质版,可以让没有听过音频节目的人在短期了解,甚至得到一些认识。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Best seller”,让读过的人有一种自己有获得很多知识的“假象”,但细想之后好像又没记住什么。总有人在问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读过的书都忘记了,那么读书究竟有什么意义?”我想这个问题其实是有待重新界定的,这里的“书”到底说的是哪些?是各个学科的经典,严肃的课本教材还是畅销书。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恰恰是因为它的稀少而深邃,你很难一次性理解每一个知识点,或者说你只能理解大部分的内容,而且不能够深究。对于畅销书,与其说是获得知识,倒不如是现代人的一种消遣和娱乐,一种“假装努力”的有力证据,如果一年的时间,囫囵吞枣似的读完了几十甚至上百本畅销书,只是积累了数量,或者说侃侃而谈时的谈资而已,其实你并没有从中获得什么有价值的知识,更不要说与你原有的知识架构进行重组和延伸,直到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和价值体系。畅销书让你读的很过瘾,到过瘾之后又毫无所得。但其实这本《高手》还是有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值得总结与归纳,以下便是这些内容。

竞争不充分的领域里才有英雄
第一,你应该尽可能去一个新兴的领域。领域不成熟,竞争不激烈,你就有更大的自由度。
第二,如果是一个成熟的领域,那么你就得尊重这个领域的规律,不能随便标新立异。
这两个教训其实对于职业规划是存在有指导意义的。传统领域已经发展成熟,甚至趋于缓慢甚至倒退,你的“暂时不成功”预期说是你不认真、不努力,倒不如说是你选择的错误,你选择与发展缓慢的行业一起退化,这不是你个人的问题,是整个行业甚至社会进程发展所决定的,但你意识到问题不是出在你自己身上,你其实就不用自责甚至自卑自己能力不行,或者努力不够;只是你的选择没有顺应时代和历史的发展规律,逆规律而行势必造成现在不利的局面。但这也并非无法扭转甚至改变,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是觉醒的开始,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通过行动和实践来改变目前的局面,做一个“游牧民族”,哪里水草鲜美就去到哪里。重新选择一个能够发挥你潜能的行业,让自己能够全心投入,努力做到这个行业的top 10%。

说精英,谁是精英
1.食物链、智识链和幸福链
每个人在这个食物链的地位,取决于他掌握的资源,资源不一定是钱、也可以是权力,社会关系、独一无二的技术、出众的美貌、影响力巨大的声望。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家庭出身很重要,在合适的时机选择了合适的行业很重要,一些非常偶然的因素也很重要。一个合适的机遇,在合适的选择,一个恰当的选择恰恰就可以成为别人眼里的“成功人士”。
“智识链”就是智慧和见识,也就是三观——对世界正确的认识(世界观),对人生合理的安排(人生观),知道什么东西是好东西(价值观);还是历史的经验和做事的手段。如果一个人的智识高但在食物链上的排名低,他大概不用特别担心。给他机会他会升上去,实在没机会还可以培养下一代。
相对于普通人,精英更相信规则,更能跟陌生人合作,更善于理解抽象概念,更愿意探索未知,更能承担风险。

从可以练习到功夫在诗外
一个最普遍的创造方法,就是“想法的连接”。最好能把一个遥远的想法跟你手里的东西连接在一起。俭省思维模式的关键在于怎么开发手里现有的资源。资源还是这个资源,女朋友还是这个女朋友,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她变得更好一点呢?

呆伯特作者的经验之谈
1.“目标”和“系统”
不是为了完成一个“目标”,而是为了发展一个“系统”。所谓“目标”,就是你做这件事就是为了做好这件事,成功了就有回报,失败了就算白干。而“系统”则是一个连续变化的东西,或者是一项技能,或者是一个关系,比如“夫妻关系”。为了这个系统,你可以做各种项目,你可以要求自己养成什么习惯,你要的不是某个具体事件的成败,而是“发展”这个系统。
2.灵感
你不应该听大脑的判断,你应该听从身体的判断。
3.技能
可以选择两项技能,把每一项技能都练到世界前25%的水平,把这两个技能结合起来去做一件事,你就可能取得了不起的成就。还要再加上一个领域,建议练演讲。只要是个人,愿意苦练,就一定能练好。年轻人最好能拿到两个不同学科的学位,这两个学科距离越远越好。比如,工程+MBA。
亚当斯的三条经验:要发展一个系统,不要在乎小目标的成败;判断一个灵感值不值,预期听大脑,不如听身体的;在2-3个领域,达到前25%的水平。

指挥官的派头
“自律=自由”,你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由,就非得给自己设定一些限制。自由的弊端是“选择悖论”。如果你面临的选项太多,就容易挑花眼,不知道如何选择;另外一个弊端是“决策疲劳”,每做一次决定都会消耗意志力,选来选去什么都没干就已经身心俱疲,比如装修时对于风格和建材的选择,选择越是多,反而效率会越低,而且产生精神上的疲劳感。
自己必须负责任,这就是极端的所有权。你要以一个第三方的视角,旁观自己。做事永远有个备用方案,永远保持可靠性。每次跟人竞争我都要赢。

风险投资人的养成
进攻和防守
生活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防守”,也就是别人给你的挑战,就像你电子邮箱里面的防守任务列表;另外一类挑战是“进攻”,是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主动权在你手里。面对压力的方法是反复对自己说一句话:“今天晚上我还是会回到我的床上”。
你得有五花八门的知识。你需要的不见得是什么专业技能,但是你得能理解一个行业的逻辑,你得理解风险和人心,你得理解历史和趋势。你需要像狐狸一样,有跨界的见识。

三种浪漫体制
在契约体制下,婚姻是一个承诺。为了实现这个承诺,双方都需要改变自己,要建立“我们”这个概念,在生活中的优先级,你们两个人的“关系”是排在第一位的,排第二位的是对方的需求,而你自己的需求只能排在第三位。要通过婚姻关系去增加自己的“可爱度”。整天问你自己喜欢什么,永远都在做选择,没有长性,这种生活其实并不愉快。自己亲手创造一个跟好的关系,一个更好的事业,乃至一个更好的自己,这种成就才最值得追去。

到底什么是厉害的决策法
总结成四句话:1.扩充你的选项。2.用现实检验你的观点。3.从长远考虑。4.位决策错误做好准备。
决策就是选择。真正的决策就必须得有多个选项,而不是简单的yes或no。最简单的增加选项的方法,就是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多学习别人的经验,掌握的套路越多,办事的选项就越多。要把多个选项摆在桌子上,要选就一起参选。

成大事者怎么才能不纠结
1.把兼听则明给程序化,并且要求给出具体的反对理由。
2.克服短期情绪,尽量从一个远距离考虑问题。
3.如果利益计算已经无法让你判断优劣,那就想想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用别人预测自己
实干家所谓的“科学”,不是要不要做这件事,而是把握好一开始的力度。拿不准的可以先小规模试验,就是没必要搞那么多理论分析,先来个小小的身体接触,如果对方反应激烈,那就打住;如果对方不反抗,甚至半推半就,那就加大骚扰力度。此原则不仅适用于做事,也适用于谈恋爱。
1.尽可能地尝试新事物;
2.尝试要可控,要确保试验不给我们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3.获得反馈,从结果中学习,随时调整做法。

二十层床垫级别的敏感度
《未来简史》中提出:知识=体验X敏感度,在这个没有宗教信仰的现代社会,想要寻找人生的意义,就得有体验和敏感度,意思就是你要从经历中获得体验,用体验改造自己。敏感度,就是人文主义者的自我修养。伟大的头脑谈论想法,中等的头脑谈论事件,弱小的头脑谈论人。

斯多葛派哲学的安心之法
如果你真的能区分你能控制的事情和你不能控制的事情,并且将两者区别对待,那么你在心理上,就会是不可战胜的——在面对人生起伏的时候,你就能真正做到宠辱不惊。
两种目标,即“外界目标”和“内部目标”。如果你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外界目标上,你就会有各种焦虑不安的情绪。应该选择一个“内部目标”,控制不了外界,但是可以控制自己,把目标设定为尽自己所能。你可以有欲望,但你要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能控制这部分上。

到底什么叫“智慧”
1.智识上的谦逊——我知道我需要更多的信息,才能合理评估这件事,我知道未来可能还有不确定性。
2.超越自我——我知道我身在这个事件中可能会当局之谜,如果能从旁观者的角度看问题,也许更好。
3.考虑其他人的观点,达成妥协——我不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考虑跟别人的关系。
如果我们多熟悉一些不同的局面,也许我们就能学会更多地使用智慧。

行为设计学
怎么设计,才能让人听你的去做一件事呢?
1.这个人必须自己想做这件事——要有意愿。
2.这个人必须能做到这件事——这件事越简单越好。
3.你得提醒他做这件事——这就是一般软件、应用和广告做的事。

两种技能增长曲线
对数增长和指数增长
在选择任何技能之前,应该先考虑它的增长模式,以及你能否承受这个模式。当你进展慢或者进展快的时候,你应该知道这与你个人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跟外部环境也没有太大的关系,纯粹是这个事业的自身规律所决定的。你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得按照这个技能增长曲线的规律走,所有的情绪根本没意义。应该掌握一项门槛高的技能。

为什么优等生不能改变世界
给自己讲个好故事,找到工作和生活的意义,保持乐观的精神,这是能坚持下来的前提条件。然后,你再把大目标分解为各种小任务,把每个任务都游戏化,随时奖励自己,获得掌控感,用一个个小胜利慢慢积累进步,这就是通往成功之路。故事都是虚构的,但是它提供了工作和生活的意义。要多尝试新事物,在行动中获得想法,在可控和低成本的额状态下尽可能多尝试新事物,你尝试的东西越多,你遇到好东西的可能性越大,你当然就会有好运气。

谁愿意嫁给爱因斯坦
干每一件事都力求完美,不但投入很多时间,而且都是高质量的刻意练习时间。智商达到120,剩下的就是比谁的身体好,谁能投入更多的能量,谁有足够的耐力坚持下来。好工作就想游戏一样有意思,如果你干的工作对你特别有意义,那么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不但不痛苦,反而是幸福感最强的活动。
你需要玩闹、有点幽默感、充分的休息、多留出电视剧跟家人在一起、时不时出去度个假,这样才能获得最佳工作状态。成功,是在一系列矛盾中做出艰难的选择。最关键的原则是掌握主动权。最好的办法是做一个积极主动的“选择者”,以我为主调整选项,对某些选项采取“满足”策略。“满足”提供了一个自我限制,有了限制,决策就容易了。成功不是算法,而是选择。是你自己想做个什么样的人。当然,你的选择可以随时调整,不过一定是“你的”选择,而选择的关键在于主动。

成熟度=对小概率时间的接受程度
所谓成熟,就是能接受小概率事件。在他眼前发生过,而天并没有塌下来,所以当他再次遇到类似的事情,就不会觉得特别不可接受。

平庸公司的厚黑学
平庸的组织,是靠愚蠢运营的。必须假装愚蠢——才能在平庸的组织里很好地生存下去。
普通的厚黑功夫,可以保证你的生存:
1.领导让干啥就干啥,出错也是领导的错。
2.别人做什么你就做什么。
3.用各种专业术语把别人搞晕,这样你就不用真干事儿了。
4.做没把握的事情归责与公司的激励制度有问题,而不是你的智商有问题。
高级的厚黑功夫,可以给带来升职的机会:
1.见好就收。项目好处一出来,就赶紧拿功劳走人。
2.少下功夫干活,多下功夫做PPT。
市场竞争其实没有读书人想象的那么激烈——用经济学的话说,就是市场的效率没那么高。
愚蠢化,恰恰是效率的保障。知道遇到危机为止。

高手是怎样一群人?

《高手》这本书是万维钢在得到app里的一个专栏,名称叫《精英日课》。他每天在里面更新一篇文章,这本书,就是全年文章的一个精选集。

为了更方便的复习里面的知识,向万sir致敬,我又将这本书买回来。

万维钢的书,我都是摆在非常正式的场合读的,读的时候还有些敬畏,因为里面的理念曾无数次的刷新着我的认知,他的内容都是来自人类认知边界的知识,结论非常严谨。

所以,我理解的高手,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游走在认知边界的这样一群人。

我们面对高手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呢?

当然应该学习,但不是把他们放在案头上供着,而更应该大胆质疑,小心求证。

下面的这段文字,是我在《精英日课》第一篇文章出来后的质疑,也许是班门弄斧、关公面前耍大刀了。如果错了,那就供你一乐。之所以写出来,是想表达这样的意思:批判思考不仅是高手的特质,也应该成为我们的习惯。

原文如下:

万维刚昨天在“得到”app上线了一个《万维刚·精英日课》的栏目,首篇文章是《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

我对文中的部分观点我有一些不同意见,写出来供大家讨论(原文每个人都可以试读):

对文中部分观点的反驳
这篇文章,万维刚讲的是一本书的结论。文章概述如下:

Shane Snow在Smartcuts:How Hackers, Innovators, and Icon Accelerate Success (《捷径:黑客、创新者和偶像如何快速成功》)这本书中,通过对1975年到2003年美国创业数据进行统计,批驳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提出3点结论:
1)过去的失败经历,对你未来的成功,一点帮助都没有;而过去成功却可以增加未来成功的几率。
2)他人的失败比自己的失败对自己更有帮助;
3)有效反馈或“好的失败”应满足三个条件:及时、对事不对人、错误代价很小。
我对前两个结论有疑义:我认为过于武断,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为什么成功让自己更成功,而失败却不行呢?文中通过统计数字表达了观点。而我认为根本不是那样,最主要的原因是:过去的成功将那些具备成功能力的人筛选了出来,因为优秀所以更容易成功,而失败者本来在第一轮就是落后者,在以后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是必然的。

所以,作者提出的“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根本就是一个错误。真正有价值的比较是成功者和成功者比,失败者和失败者比。

2)为什么别人能够从我们的失败中获取经验,而我们自己反而不行呢?无非是身在其中,不见庐山真面目。真的如此吗?还是拿创业作为例子。如果一人因为财务问题而失败,外人看到了财务的重要性,而如果深刻反省则并不是这么简单,需要反省的不仅是财务问题,还包括自己在认知上的弱点,比如当时为什么没有关注财务,自己在知识上欠缺还是性格上有弱点。这样的反思,比看别人的失败要有用的多。

我学到的观点和思考
关于成功和失败,我的理解是:成功和失败都不是成功之母,勇于实践和勇于反思才是成功之母。

相较于反思,成功和失败并没有什么不同,都只是实践的一部分而已。

最佳的例子是毛泽东,毛主席常对人说“我是靠总结吃饭的”,陈毅评价毛泽东也说到“毛泽东最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二过’”。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之后的反思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能否从成功或失败中吸取教训,是决定未来是否成功的关键。而是否能汲取教训,和成功和失败本身没有关系,与自己的反思是否有效(认知模式能否持续升级)有关系。

虽然我不同意作者的这些结论,但是万维刚本人的一个评论倒是非常中肯:

考虑到风险,失败跟成功就不是反义词,而是同义词,它们共同的反义词是什么都不做。
另外,作者对“好的失败”的有效反馈也很有价值:

反馈一定要及时
反馈要对事不对人
错误的代价要小
虽然批评了作者的观点,但我也学到了,或者说更加坚定了我对失败的态度和操作思路:

失败了马上要记录下来,要记录事实本身和自己的感受
反思时不要对个人总体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道德评价),而要针对问题,客观寻找事实,找到个人的认知缺陷
保守主义,错误再大,也要确保自己活得下去
多看失败案例,确实是个好习惯
一些个人看法,希望大家多多讨论,您的点评是对我最大的支持,让我们共同进步。

爱与成长是人生的信仰!

高手,有智识者

第一次读万维钢的书,大概是我期待太高了,本书更像是一本便于后续查询的方法类工具书,但是很多方法还是很新颖且经得起考证的,内容比较广泛,稍显零散,读完最后一个章节,我竟一点也想不起来前面的内容,索性把读书过程中标记的重点在这里做个梳理,温故而知新。

第一章:精英社会的神话
1.运气动力学:运气可以放大;运气可以累加;竞争越激烈,运气越重要。

2.在胜者通吃的市场中,个人的收入有两个特点:你的绝对实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相对于对手的相对实力;只有少数人能获得高收入。

3.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4.竞争不充分的领域里才有英雄;这是一个没有英雄也没有绝招的时代;如果一个圈子已经同质化,也许想要创新就得往圈外看——看谁能从圈外给这个圈子输入新的元素。

5.掌握声望很值钱(举例:学术期刊)

6.君子关注自己的内心,小民研究如何应付和取悦别人。一个好的道歉要有三步:明确动机:不是为了赢回别人的信任,而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学到东西:态度有问题就解决态度问题,能力有问题就解决能力问题;提出道歉:说明你的错误,也说明你的改变,但是把是否原谅的决定权留给对方。

7.最有意思的人生就是找到机会去做些大事,你既能感到幸福,又能提升食物链排名。智识,特别有利于做大事,所以就得多读书啊。

8.如果只读self-help类,你的最高境界,就是活成了一个算法(一切逻辑都清晰合理,这就是行动指南给的东西),算法跟精英有本质区别,精英有决策权。

第二章 天才和疯子的一线之隔

1.更好地利用资源=获得更好的结果

2.面对一个具体的局面,到底是悠着点,还是全力以赴?有两个判断标准:游戏是不是可持续的;你的追逐到底是真正实力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3.俭省思维得到:最有价值的人类劳动是“有差别的”劳动,是你能不能给手里的资源增加一个创造性的附加值;获得创造性的好办法,是认为设定一个限制,逼着自己在一个框架之内寻找发挥。

4.关于刻意练习:有严格固定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最大,否则练习的作用非常有限;环境局面越是可控和可预测的,练习作用越大,局面如果是复杂多变、不可预测的,练习的作用很小。

真正的斜杠青年追求的不是简历上多几个斜杠,而应该是培养广泛的兴趣,把知识本身当成回报。

5.窈窕淑女效应:你当她是什么人,她最后就真的是什么人。(人心本来就是个“叠加态”,你想观测到什么状态,它就会往什么状态坍缩)

6.创造力=大胆尝试新想法×智能(若敏感度是后天慢慢习得的,你就可以控制它,为你所用,而天生的敏感度则不容易控制)

7.接受演化的价值观,有三件事值得干:传宗接代(去学习前人的好东西,,让它流传下去);交流(让好东西结合,带来综合式的创新);创新(不一定是科技创新,大胆创造一个新的行事方法,从自己开始慢慢影响周围人)

第三章 巨人的工具

1.系统有了,一切都自然发生(系统区别于目标,要的不是某个具体事件的成败,而是发展这个系统)

2.浏览信息的过程中,怎么判断哪条信息值得作为素材呢?不应该听从大脑的判断,应该听从身体的判断,可能大脑容易想太多,容易过度拟合,而身体则是自然反应。

3.不管你真正喜欢的领域是什么,你要努力在这个领域练到前25%,然后你还得再加一个领域(当然能加两个更好),如果不知道该加什么领域,建议练演讲。

4.“兴趣”是个被高估了的素质,“气度”是个被忽略了的素质,不计较得失,心里有一件“大”事,很佩服有这样气度的人。

5.怎么自我评估?要以一个第三方的视角,旁观自己。

6.所谓画布策略,就是学徒要善于给高手创造条件,让高手把事做好,这样高手才愿意带你玩。

7.对年轻人的忠告:任何时候都要真诚,不要模仿别人,永远做最真实的自己,而且不必为此道歉。

8.厉害的风险投资人应该拥有很多方面的素质,从低到高:得有钱;得有五花八门的知识(有跨界的见识);得有关系(得知道牛人在哪,还得和这些人建立长期的、深度的关系,最好能时不时互相帮忙);得有自己的风格,甚至是哲学(有观点有态度,再往高了还得有思想)。

9.去考察那些携手走过大半辈子、婚姻幸福的老夫妇,会发现他们的婚姻既不属于“命运体制”,也不属于“选择体制”,而是“契约体制”,此挑选更重要的是双方如何把这个婚姻关系维持下去。

第四章 决策的艺术

1.科学决策:扩充你的选项;用现实检验你的观点;从长远考虑;为决策错误做好准备。

2.老江湖和女高中生做决策的最大区别在于,老江湖总是考虑多个选项,如果你没有选项,那不叫决策,只能叫决心,获得选项最好的办法是借鉴(先从内部找经验再向外面寻求借鉴),有了选项以后最好同时都摆出来(并列选择)。

3.成大事者不纠结:

设立反对派(专门设定一支“蓝军”部队唱反调);从远处旁观(从三个时间尺度去考虑,10分钟、10个月、10年,或者面临困难选择的时候问自己,如果是你最好的朋友面临这个选择,你会给他什么建议?);考虑价值观(就是设定的“优先级”,认为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4.我们平时做决策,得有这样的精神:第一看基础比率,第二看我到底特不特殊(必须是切实存在的和别人的不同之处)。

5.用试水的方法创新,有三个原则:

尽可能地尝试新事物;尝试要可控,要确保试验不给我们带来灾难性后果;获得反馈,从结果中学习,随时调整做法。

6.现代社会是一个你不能为所欲为的社会,甚至连爱心都不能为所欲为。

7.概念一旦明确,敏感度就能成倍增加(如春晚舞台土,在知道颜色饱和度越高高级感越弱后,就不是朦胧的土,而是特别土)

8.要求我们提升敏感度的同时还必须学习另一项技能:忽略,即只在重要的事情上保持敏感度,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放松敏感度。想法来自观察,观察需要敏感度。

9.安心之法: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有度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智慧区别以上两类事。

10.如果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外界目标,就会有各种焦虑不安的情绪,应该选择一个“内部目标”,把目标设定在尽自己所能。

11.智慧水平

智识上的谦逊(我知道我需要很多的信息,才能合理评估这件事,我知道未来可能还有不确定性。

超越自我(我知道我身在这个事件之中可能会当局者迷,如果能从旁观者的视角看问题,也许更好)

考虑他人的观点,达成妥协(我知道不同观点的利弊,能理解这个事件的参与各方的想法和立场,我不仅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考虑和别人的关系)。

第五章 数据统治世界

1.数学家的第一个洞见:是你必须考虑时间因素。(年轻可以积极寻找最合适的工作,若再过2个月就退休了还跳什么槽?)

2.对理性的人来说,要想过好这一生,意味着三件事:年轻时代要大胆探索;随着年龄增长,要慢慢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专注于收获;在慢慢变老的过程中,我们的生活其实是越来越好的。

3.数据很重要,但今天的人似乎有点“数据崇拜”,想要避免过度拟合,要抓住重点,学会忽略一部分信息:限定思考时间,限定内容长度,在白板上讨论商业计划,要使用粗的马克笔。

4.加权最短处理时间算法

一个任务的密度=重要程度/完成时间。按照任务的密度从高到低的顺序去做事。一个衡量重要程度的简单方法是看这个任务能给你带来多少收入。思想的关键在于“量化”。

5.对经济学的认识:

在大多数情况下,传统经济学最好用,因为人是理性的,市场是大体均衡的;在少数情况下,人可能会表现出非理性,市场可能偏离均衡;非理性和偏离均衡,可以给世界带来活力。

6.高德纳技术成熟度曲线,“hype”

如果你能挺过去后面才是真功夫。

7.喜欢=熟悉+意外。最容易被人接受的东西,往往能在熟悉和新奇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

8.行为设计学

这个人必须自己想做这件事;这个人必须能做到这件事;你得提醒他做这件事。

培养用户习惯:让用户第一次接触你的东西就留下一个好印象;让用户能经常获得成就感(诀窍,奖励随机化)。

第六章 智识的尺度

1.成功学想把人变成算法,但人生从来都不是算法,人生是矛盾。

2.极端的成功不适合所有人,需要基因和环境的配合。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平庸,失败其实是成功的近义词,两者都意味着要走极端。

3.给自己讲个好故事,找到工作和生活的意义,保持乐观的精神,这是能坚持下来的前提条件。然后,把大目标分解成各种小任务,把每个任务都游戏化,随时奖励自己,获得掌控感,用一个个小胜利慢慢积累进步。

4.

5.强联系是我们的亲朋好友,弱联系是不常见面的认识的人。有种社会理论说,最有价值的信息,往往是弱联系提供的。

6.自我关怀,即从一个友善的外人的角度看自己。

鼓励自己;接受自己(只是普通人,并非无所不能);面对错误(承认错误,但它不是世界末日,吸取教训就行)。

7.一个普遍现象:最厉害的人同时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人。

8.成功人生的四个维度:

幸福(生活中的乐趣和满足)

成就(跟那些有相同奋斗目标的人相比,你取得了什么了不起的成就)

意义(对自己关心的那些人,有没有正面的影响)

遗产(价值观和成就能不能给别人未来的成功铺平道路)。

9.当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复杂程度并不是和人数成正比,而是和人数的平方成正比。

10.

第七章 洞见未来

1.

宇宙学视角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这个世界不是因你而存在的。

宇宙学的这个重要意义是让我们谦卑一点。

2.成熟度=对小概率事件的接受程度。

3.

4.

高手

作者: 万维钢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
出版年: 2017-11
定价: 65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21323348

内容简介 · · · · · ·

世界太快,你怎么超前一步?

最新奇、最刺激、最野性的现代化思维在哪里?在新书里、在小众刊物里、在论文里、在网页里,在信息超载的时代,想要发现并捕获它们,并不容易。 本书是“得到”APP订阅专栏《万维钢•精英日课》的精选,集结了全球经济、社会、科技、哲学等领域的最新思想,并用中国人习惯的表达方式分享给你。不是所有人都有现代化思维,万维钢为之努力的,是第一时间用全球主流精英思想武装你。

作者简介 · · · · · ·

万维钢,曾用笔名 “同人于野”,前物理学家,现科学作家, “得到”APP 订阅专栏《万维钢•精英日课》作者。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2005年获得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曾长期从事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现居美国,从事专职写作。著有畅销书《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获得第十届“文津图书奖”和 “2014中国好书”等奖项)和《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他自诩“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主张以科学精神钻研社会现象,擅长让高端的道理落地,最爱激发读者思考。新浪微博:@GK同人于野

目录 · · · · · ·

PART 1 精英社会的神话 1
成功与运气 2
运气动力学 2
胜者通吃 7
信命不认命 12
攀比动力学 16
富而好礼 20
竞争不充分的领域里才有英雄 26
有一种声望很值钱 31
精英水平的道歉 35
国学的三个问题 39
说精英,谁是精英 42

PART 2 天才和疯子的一线之隔 49
俭省 50
追逐者的绝境 50
有差别的人类劳动 55
从刻意练习到功夫在诗外 60
窈窕淑女效应 65
天才和疯子的一线之隔 71
用进化论修心养性 75

PART 3 巨人的工具 81
巨人的战术、习惯和日常 82
呆伯特作者的经验之谈 82
指挥官的派头 88
给前辈铺路的人 92
风险投资人的养成 97
我怎样管理信息 103
三种浪漫体制 109

PART 4 决策的艺术 113
决断力 114
到底什么是厉害的决策法 114
选项的价值 120
成大事者怎么才能不纠结 125
用别人预测自己 130
实干家无须精确调研 135
宠物的超生问题——伪善还是妥协 140
二十层床垫级别的敏感度 145
斯多葛派哲学的安心之法 149
一段名言 150
一个心法 151
两种目标 152
到底什么叫“智慧” 154

PART 5 数据统治世界 159
指导生活的算法 160
数学家告诉你什么时候结束单身 160
数学家告诉你怎样慢慢变老 164
数学家告诉你为什么难得糊涂 170
数学家告诉你最好的时间管理 176
经济学是“老司机”的游戏 182
怎样识别“hype” 186
喜欢=熟悉+意外 191
行为设计学 195
两种技能增长曲线 200

PART 6 智识的尺度 205
破除成功学的迷信 206
为什么优等生不能改变世界 206
坚持,坚持,再坚持 213
企业家精神和包办婚姻 218
外向好,还是内向好 223
从“迷之自信”到“自我关怀” 228
谁愿意嫁给爱因斯坦 234
蜘蛛侠套装 239
一个大尺度的话题 245
那时候和这时候的亚当•斯密 249
老王的体能和老张的灵感 259

PART 7 洞见未来 263
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 264
幸运是这个宇宙的通行证 264
暗物质的陪伴 272
暗能量的惆怅 279
宇宙的视角 286
成熟度 = 对小概率事件的接受程度 294
科学家对诗人有失恭敬 296
平庸公司的厚黑学 300
跟《冰雪奇缘》学创造力魔法 306
一个神人的世界观 312

《高手》提到的书目和文章

的书籍是非重要书籍。以下书单列举的是目前所看到的推荐书目或文章。已更新至完整,后期会更新读书笔记
书单:
《指导生活的算法》
《国富论》
《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如何改变你的人生》
《人类简史》
《未来简史》
《注意力商人》
《平均的终结》
《出奇制胜》
《成功与运气:好运和精英社会的神话》 - 2016年4月出版
《牛奶可乐经济学》
《胜者通吃的社会》
《族群心智》-P44
《俭省:释放“少”的潜能,取得”多”的成就》-P50
《稀缺》-P58
《异类》-P62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P71
《理性乐观派》-P75
《自下而上/The Evolution of everything》-P75
《科技想要什么》-P78
《泰坦巨人们的工具:亿万富翁、偶像和世界级表演者的战术、习惯和日常》-P82
《每周工作4小时》-P82 《每周健身4小时》-P82
《4小时大厨》-P82
《极端所有权:海豹突击队的领导方法与致胜策略》-P88
《自负是你的敌人》-P93
《反同情》-P102
《社群动物》-P109
《品格之路》-P109
《决断力:如何在生活与工作中做出更好的选择》-P114
《思考,快与慢》-P114
《解构生涯:改变我们大脑的一段友谊》-P115
《适应性创新:伟大企业持续创新的竞争法则》-P123
*《成大事者不纠结》-P125
《独裁者手册》-P126
《平均的终结》-P132
《自满阶级:弄巧成拙的美国梦》-P143
《百万富翁和中产阶级的十大区别》-P148
《沉思录》-P149
《怎样成为一名斯多葛者:古老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P150
《指导生活的算法:人类决策中的计算机科学》-P160
《搞定:无压工作的艺术》-P176
《助推》-P195
《如何高效学习:1年完成MIT 4年33门课程的整体学习方法》-P200

-P206
《恒毅力》-P213
《权力:为什么有的人有——而别人没有》-P224
《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P226
《破除成功学的迷信》-P228
《怪诞行为学》-P231
《数盲》-P248
《链接》-p260
《爆发》-p260
《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P264
《给世界答案:发现现代科学》-P296
《一种新科学》-P313

纪录片:
《宇宙》-P264

文章:
今朝有酒今朝醉,也是一种理性
真正的道歉需要什么-约瑟夫·格雷尼
如果你认为你是天才,那么你就是疯子-P71
一个让人寝食难安的世界观-P77
有一种情怀叫“有限”-P92
超强记忆是一个邪道功夫P103
你会跟谁结婚(万维钢)-P109
你属于哪个浪漫体制-P109
好男人都结婚了吗?我国男性工资婚姻溢价形成机制 -P112
数学家告诉你为什么难得糊涂(万维钢)-P116
道德和道德(万维钢)-P129
为什么大牌时装在春晚就失去了高级感-P147
想要更幸福,就关注你能控制的东西-P150
面对日常挑战的明治推理-P155
让APP使人上瘾的科学-P196
反脆弱式学习养生法-P198
增长的结构:学习可不是简单任务-P200
两种增长类型-P200
你和你的研究(查理·汉明)-P243
不要放弃:老人也能取得创造性突破-P260
伽利略的反应速度-P272
愚蠢化:为什么组织会供奉愚蠢和奖励雇员不带脑子-P300

高手是擅长管理“注意力”的人

高手和“智识分子”是同一个概念。万维刚分析了“精英”的组成,描述了高手使用工具、科学决策、用数学和物理学认识世界的状态。

高手位于“智识链”顶端。智识链是对世界的认知链条。高手位于智识链的顶端,拥有丰富的认知资源,摆脱了”注意力稀缺“的状态。而注意力稀缺对个人的后果是思考和行动的带宽变窄,在团队中,注意力稀缺会加剧减少团队的带宽,形成忙碌而低效的组织。

高手位于”幸福链“顶端。分析面对的困难,接受可以接受的,改变可以改变的。在无法改变外界时,可以改变自己的思想和心态,找到生命的意义。幸福感对于每个人来讲是一个固定值,就像每个人有不同的亲密距离一样。快乐由大脑的结构决定了初始值,我们对快乐和痛苦的感受会根据遇到的事情变化,但慢慢会趋向于我们出生就设定的快乐指数。能改变快乐指数的,是找到生命的意义,无论困境或者顺境,都会坦然接受。

李笑来在《财务自由之路》里提出的“注意力>时间>金钱”,金钱无法购买逝去的时间,而时间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我们能管理的就是我们的注意力。而高手恰好是擅长管理“注意力”的人。

4星|《高手》:会讲故事的科学家的经管社科书读书笔记

作者万维刚是刚辞职的美国物理学家,另外一项天赋好像还很少有人提及:会讲故事。他能把相对枯燥的数据与结果用相对有趣的故事风格说出来。

另外,跟中文世界的经管社科类作者相比,科学家背景让万维刚的作品的逻辑性、可靠性增色不少:他知道依照什么原则去找不熟悉的领域去找可靠的资料,引用别人的东西和自己的观点能严格区分开。

本书主要内容是美国的经管社科类新书或新文章的读书笔记。我已经听过一遍音频了,再看还是比较有收获,毕竟听过的东西只能记住一小部分。

总体评价4星。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还有一个区别值得特别提一下,那就是精英注重效率,而普通人强调公平。这个结论来自2015年的一项新研究。 序言P6

2:不过弗兰克说,如果你认为精英们之所以成功,全是因为他们的天赋和努力,外加在人生重大关头做出了理性的正确选择,那也不对。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运气,而且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P3

3:可是弗兰克考察了1995年以来各个领域的销售数据,发现长尾效应并没有体现出来,反而是最畅销的东西现在更加畅销,不畅销的东西更不畅销了。P11

4:把成功归因于自己水平高,这让我们自我感觉很好——这是人的本能。P13

5:所以,学术期刊这门生意的模式是这样的——我掌握了“声望”这个独一无二的资源,它没有替代品,我就不必考虑竞争,所以我的定价模式就是只要在人们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我就可以尽可能地多收钱。P33

6:第二,环境局面越是可控、可预测的,练习的作用越大。局面如果是复杂多变、不可预测的,练习的作用就很小。综合统计,在那些最可预测的环境里,练习能解释24%的表现;在最不可预测的环境中,练习能够解释的因素只有4%。P63

7:你当这些学生是什么水平,他们最后就真的表现出这种水平。后来人们发现这个现象实在是太普遍了,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你“预言”局面会如何如何,你就按照这个想法去做,局面真的就会如何如何。P68

8:第一个选择是,你可以选择两项技能,把每一项技能都练到世界前25%的水平,这就比较容易。同时拥有两个能排在前25%的技能的人,其实是很少的,而如果你能把这两个技能结合起来去做一件事,你就可能取得了不起的成就。P85

9:萨卡给的最后一个忠告是,一定要善于讲故事。风险投资人做决策时,其实并不是依靠理性分析你的数字和图表,而是在听你的故事。如果他能被你的故事打动,他就会投资你的项目。如果你发现一个投资人在纠结地翻来覆去看你的数据,他其实不是在那里做计算,他是想从这些数据里面找到相信你这个故事的理由。P101

10:希思兄弟把这四步决策过程的指导思想,总结成四句话(1)扩充你的选项。(2)用现实检验你的观点。(3)从长远考虑。(4)为决策错误做好准备。P119

11:有研究者做过一个统计,说主流媒体上每多一篇吹捧这个CEO的报道,这个CEO收购下一个公司的时候,就愿意多付4.8%的溢价。比如,你的公司值1亿美元,现在有个大公司可能要收购你的公司,那你赶紧找记者,发表一篇吹捧这个大公司的CEO的文章,然后他愿意出的收购价就能增加480万美元! P126

12:美国的领养率跟荷兰差不多,也是50%左右。也就是说,一条流浪狗被人发现,送到救助站,那么这条狗的命运是有50%的可能性被一个家庭领养,还有50%的可能性会被安乐死。P143

13:消除欲望这个要求实在太高了,而斯多葛派这个心法就实在得多——并不是没有欲望,你可以有欲望!但是,你要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能控制的这部分上。P153

14:37%规则并不能保证你一定能买到最好的房子,但是在假定市场上的房子随机出现的情况下,它是能让你买到一个足够好的房子的好办法。从概率的角度来说,如果你看了不到37%的房子就开始买,你将来很可能后悔买早了;如果你看了超过37%的房子开始买,你将来很可能后悔买晚了。P161

15: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都会越来越好一如果你已经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你就会很乐意被自己喜欢的事物所包围了。P170

16:数学家的答案非常简单。你先估算一下每个任务的“重要程度”,然后多后算一算每个任务的“密度”。一个任务的密度=重要程度/完成时间。然后,你就按照任务的密度从高到低的顺序去做事。这就能让你总的 心理负担最小化。P178

17:洛伊发现,人确实喜欢新奇的东西,但如果东西过于新奇,又会让人感觉到害怕。所以他的原则是“尽可能地前卫,只要能被人接受” 而且还专门有个英文缩写来命名这个原则,叫MAYA(Most Advanced Yet Acceptable)。最理想的效果,就是你的设计特别大胆,而观众还能立即理解。P192

18:时不时给用户一点儿奖励,让他获得成就感,这听着很平常,但只要加入一个小关窍,它就是一件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这个关窍就是把奖励随机化。P198

19:还有一种则是“没有被过滤过”的领导者。这些人不是层层选拔上来的,而是因为一些特别偶然的原因上位。比如总统出事了,副总统突然当上了总统;或者是临危受命,体制已经不行了,让他做做看。他不是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他很愿意打破规则,干一些极端的事情。P209

20:而且对于卖保险来说,“乐观”这一个素质就够了——什么外向、会说话这些都不重要。统计发现,能在乐观素质上排到前10%的人,总共卖出了88%的销售额。P215

21:愿意多尝试的人运气好,这一点还有直接证据。有经济学家统计过,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频繁跳槽的人,等到他们稳定下来以后,收人会高于那些在一家公司一直干到老的人。这些人一开始通过频繁跳槽找到了己的兴趣所在,然后再坚持下去。P219

22:但是再考察那些已经结婚10年以上的夫妇,情况就逆转了。当初自由恋爱的夫妇的满意度,现在只有40分;而当初包办婚姻的夫妇的满意度反而增加了,达到68分,接近自由恋爱者刚结婚的状态。 P220

23: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最厉害的人同时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人。有人做过调查,每个领域里,基本都是10%最强的人干了80%的工作。比如学术界,大部分最重要的成果都是少数科学家做出来的。P235

24:有一项针对男性的研究发现,科学家、作家、音乐家、画家,甚至犯罪分子,都是一结婚就不行了。比如科学家,从结婚那年开始,出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就会下降。而他那个不结婚的同事,哪怕年龄再大,只要不结婚,就可以一直维持很高的产出。P237

25:我们大概可以认为,这就是成功人生的四个维度:(1)幸福(happiness)。(2)成就(achievement)(3)意义(significance)你对自己关心的那些人,有没有一个正面的影响。(4)遗产(legacy):若你去世了,你的价值观和成就能不能给别人未来的成功铺平道路。P241

26:结果非常意外。一个学者取得他最重大的成就,既不一定是在年轻的时候,也不一定是在年老的时候——而是完全随机的! P261

27:现在更进一步地估算,我们这个宇宙现在的全部能量之中,寻常的物质只占大约4%,暗物质占26%,暗能量占70%。P285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